宁夏考古调查所见的长城
作者:罗丰 转自:考古 6月30日
[按]本文为《宁夏明代长城——固原内边长城调查报告》前言,原标题作《铲山筑土建重关——明代宁夏境内的长城(代前言)》,作者罗丰,注释略。
2007年-2011年,国家文物局安排开展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宁夏境内长城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成果,宁夏所组织调查人员按时代、长城分布情况,编写了多卷本宁夏长城调查报告。
报告主要对宁夏中南部地区(包括甘肃环县部分区域)明代“固原内边”、“徐斌水新边”两道长城干线以及交错分布其间的“环灵道”、“防秋道”烽燧线等各类防御工事及附属设施进行了全面介绍及学术研究。全书约35万字,正文前有罗丰所长撰写的全面介绍宁夏明长城历史及调查总结的代前言,正文分为九章介绍调查及研究成果,内附长城墙体走向插图30余副,后附多副彩色长城地图以及长城调查图版四百余幅。2019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田野长城调查的对象,有长城本体、附属设施以及相关遗迹等等,涉及到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各类遗迹。不过,镇城、堡寨等规模较大城池由于远离长城现址并不在调查的范围之内。
长城本体
包括长城墙体及墙体上的设施,如敌台、马面等。墙体是长城建筑的基本形式,由于全区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基本上按照地形的变化修筑,平地夯土筑墙。山谷与山谷之间修成险墙。部分重点地区用石头垒砌。墙体的形状一般是上小下大呈梯形。有的墙上有垛口,并间隔一定距离有敌台、马面。
敌台,又称敌楼、马面。墙体上间距一定距离,修筑一方形高台,前、后、高三面出墙体,用于住军防御。敌台又分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敌台,上面没有建筑,但可利用凸出部射击墙下敌人;空心敌台上面有一层或两层建筑,可以驻守墙兵士,亦可存放物资。有的敌台单独建设,形状有方形、圆形和不规则等形状。这类敌台之间的距离最短的有40-50米,有的则长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才有一个敌台。
长城附属设施
与长城相关的附属设施有关堡、烽火台。
营堡,一般沿长城内侧修筑,是长城防御的指挥机构,防守长城的官兵驻地,较大城的规模为小。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在墙的中部开有城门。四角设有角楼,墙上有马面,城门处有保护城门的瓮城,城墙外有壕堑。城池的功能齐全。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燧,是用于报警高土台。大多建设在较高的山阜之上,或在地势平坦的开阔处。台体用黄土夯筑而成,上小下渐大,呈覆斗状。高约10米左右,顶上有6-7米,有的四边有女墙,底径约12米左右。烽火台大部分建筑在长城外侧,也有修筑在长城内侧。当然,长城与烽火台的修筑,也许有时间先后的关系,可惜这一点我们仅凭考古调查无从了解。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从几百米到几千米都有,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台体间的距离。除方形,另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等类型。烽火台上备置有烽火烟品,夜燃烽火,昼焚狼烟,视敌情不同而变化。烽火台下是守兵住所和仓储之地,周围有围墙。
长城的相关遗迹
长城的相关遗迹包括壕沟、铺舍、挡马墙、品字窖、驿站、居住遗址等。
壕沟其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用挖沟的土在沟南侧筑墙,墙前形成深深沟壑,用来阻挡敌人的进攻。原来壕沟深在5-6米,由于数百年来风沙堆积,有的地方已夷为平地,但相当多的地方长城外还能看出低凹的情况。
铺舍,依长城内侧修建,用土筑一台,上有房屋之类的建筑,周围地表上有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分布。
品字窖,长方形坑,每三个成一组,呈品字状排列。设置在长城外侧,地势较平坦开阔地带,用于防御敌人骑兵靠近。
1、河东长城
河东长城分布在宁夏黄河以东地区,包括今银川兴庆区、灵武市及吴忠市盐池县。所修筑的长城有河东墙(二道边)、“深沟高垒”(头道边)和“沿河墙”(陶乐长堤)等三部分。
二道边长城(河东墙)
由陕西省定边县苟池西畔村进入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双井子村。然后由东南向西北经夏家墩村、潘记梁等十二个自然村,西北行到达兴武营村后,与头道边(“深沟高垒”)墙体遂渐靠近并行,两墙之间约 米的距离。在张家边壕村出盐池县境,向西进入灵武市清水营村后与头道边(“深沟高垒”)墙体交汇。至此,二道边(“河东墙”)沿途经过二十个自然村,墙体长度为90.882千米。二道边(河东墙)始筑时到清水营后向西至黄河岸边的横城,后为“深沟高垒”所沿用,大约有32公里。
二道边(河东墙),现存墙体低矮窄小。墙体以自然地面为基础,用黄土版筑夯成,墙垣内外均无敌台之类设施。基宽3.5-4米,高3.5-4米。大部分墙体风化坍塌,有的仅存墙基,有的由于墙两侧积沙,只留下略高出地面几十厘米的一道沙梁。有的甚至已消失,仅凭地面观察竟难辨墙体走向。当然保存较好的地方如盐池高沙窝镇红圪瘩村,墙高3.8米。沿墙体共有烽火台52座,基本没有敌台。
头道边(“深沟高垒”)
头道边其实二道边向内收缩后修筑的所谓“深沟高垒”。宁夏境内起点东起盐池县与定边县307国道分界处。由东南转向西北入盐池县花马池镇东郭庄村,经东门村穿307国道,在其北侧西北行,到达红沟梁村又大体呈南北走向。在此弯曲呈S形迤逦北行。绕经安定堡,西北行至达兴武营与二道边(河东墙)逐渐靠近,并至兴武营时两道长城合二为一,经红山堡过横城至黄河东岸。沿线经过34个自治村,调查墙体51段,全线总长123千米。
头道边(“深沟高垒”)墙体高大,防御设施完备,一般现存高度4-6米,顶部宽有1-3米。保存较好的地方,墙高达7-8米,顶部宽4-5米,墙基在10米以上。墙顶外侧有垛墙,内侧有女墙。墙的内外侧有的地方还能见到人工挖成的壕堑遗迹,虽然被风沙填淤成凹槽。墙外侧依墙而建的夯土敌台一字排开,间距大约有200米。敌台总数有521座,已消失的有13座,现存508座。敌台高出长城有2-3米,有9米左右。在红山堡长城的外侧约50米处,发现“品”字窖的绊马坑。“品”字窖南北共有三排。坑壁较直,长方形1.2-1.3×0.9,深约1.2米[ 关于“品”字窖的发掘情况参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灵武市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6年2期,页26-28 ]。《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宁夏巡抚张祯叔、王珣在河东墙外相机置挖“品坑”四万四千多个[ 《弘治宁夏新志》卷一,“边防·品坑”条 ]。墙体沿线有烽火台27座。
沿河边墙
沿河长城(“沿河边墙”)因为墙体低矮被后人误认为是河堤,今人亦称“陶乐长堤”。墙体遗迹沿着黄河东岸向北方向延续,起自灵武横城,止于内蒙古巴音陶亥农场黄河岸边,隔河与对面旧北长城相望。
沿河长城(沿河边墙)调查长度87千米,实际仅以水渠、河堤得以留存3小段,不足8公里。有一段建筑在南北走向的沙梁上,用黄土及少量石块混筑,形如堤坝,最宽处竟达42米,窄处也有20多米,顶宽8米左右,高约4米。墙体沿线仅存3座敌台,其余已消失殆尽。另有10座烽火台存在。
2、关于所谓隋长城问题
在明长城进入盐池东牛毛井处,在县城北头道边与二道边长城之间,又有一条长达25公里与明长城走向基本平行的长城遗迹,原以为有可能是所谓的隋长城[ 参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考古与文物》,2000年3期,页15-27 ]。通过调查发现,这道长城遗迹从陕西定边陕宁交界处进入宁夏境内。墙体处于头道边长城北侧数十米处,与之并行向西北方向延伸。经红沟梁一带与“头道边”长城交汇,向西一直到灵武市清水营附近。全线调查墙体27段,分布有敌台11座,全长90公里左右。这道长城的修筑采用墙体外侧挖壕,内侧堆土的筑墙方式。墙体外陡内缓,两侧有壕堑。墙体断面呈梯形或三角形。从发掘的墙体断面上未发现清晰的夯层,与“头道边”、“二道边”长城明显叠层夯筑区别显著,而基本符合壕堑的堆挖方式。应当是王琼修筑所谓“深沟高垒”河东壕堑及其继任者维修改筑壕墙后的遗迹,而与所谓的隋长城无涉。
3、旧北长城与北长城
旧北长城今俗称红果子长城,位于今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大约修筑于成化年间。主要依托贺兰山、黄河等自然天险和镇远关、黑山营等人工工事构成防御体系。
旧北长城东起石嘴山惠农区黄河西岸的惠农农场,向西经红果子镇,到达贺兰山东麓扁沟山脚,全长22.1千米。惠农农场—红果子镇12.8千米已经消失,红果子镇以西至贺兰山扁沟脚尚残存5.8千米主墙、4.7千米壕堑,保存较好,又被称为“红果子长城”。因地形与地势所限,沿线设有土墙、石墙、山险墙、壕堑等多种防御形态,其中在沿山向上有一段石墙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顶宽1.2米,底宽3.5米,残高3.8—5米,有一处地方上下错位达1米,应该是地震所致,是一处著名的地震错位遗迹。调查中还发现与此段长城相关的还有敌台2座、烽火台2座、关堡2处。
北长城又称北关门墙或大武口长城。西起平罗县高庄乡金星村(俗称边墙头子),向西经惠威村等,逾今包兰铁路,再经大武口区兴民等村,止点在贺兰山枣儿沟的临山墩,全长19.3千米。实地调查12段,地表有长城痕迹者约12.1千米。均为夯筑土墙,保存情况较差,残存墙体多坍塌成斜坡状。沿线残存有敌台6座,关堡1座。
4、西长城
西长城主要是指宁夏西境沿贺兰山东麓向南修筑的长城防御设施。它北面连接北长城,随贺兰山势向南,向南至广武营、中宁石空寺,逾胜金关,沿腾格里沙漠边缘环卫中卫城,再向东南行,在沙城头水库峡口跨黄河,至南岸芦沟堡,沿黄河南岸穿黑山峡至甘肃境。沿线有宁夏镇城、中卫城等重要城池,胜金关、赤木关、镇远关及贺兰山三十三隘口等主要关隘,全长有八百多里。
西长城,由于系分段筑成,田野调查也依修筑年代、自然地形和墙体构筑特点等,从北向南大致分为五段进行。经调查统计,西长城全长473.8千米,沿线调查敌台89座、烽火台190座、关堡16座。
第一段从惠农区红果子镇西北旧北长城西端与贺兰山相接处开始,沿贺兰山山体向南经平罗、贺兰、银川等市县和数十处贺兰山口,最后抵达三关口的头道关处截止。
该段长城基本沿贺兰山山间行进,充分利用山体的高耸陡峭、攀爬不宜等地形优势,在山体连续无法通行处不修墙体,利用山险;在可通行的山沟之间,修建一些封闭山口的短墙。墙体有土墙、石墙或土石混筑三类,长则千米,短的只有30米左右。沿线筑有烽火台,每隔一段还有戍守的关堡等。
第二段从三关口至青铜峡市大柳木皋东。起自永宁县黄羊滩西北的三关口,沿贺兰山东麓的山前冲积台地向西南,经永宁、青铜峡和数道贺兰山沟口,至青铜峡市邵岗镇、大柳皋东西的两道长城交汇处。此段长城亦是今内蒙、宁夏两区的省区界线。
贺兰山在此处山体相对低矮,落差不大,不便直接利用山险,而改在山前台地前构筑墙体。墙体以土墙为主,个别地方有山险和石墙。在墙体之外尚有其他土墙、石墙、壕堑作为本体的附墙。有时,这些附墙远离土墙,延伸甚远,与其他长城设施敌台、烽火台或关堡相连,构成综合防御屏障。
其中三关口地带的三道长城最引人注目,经实地调查的三道长城,分别为2000米左右、1300米左右、2400左右,与以往文献记载出入较大。墙体充分利用河谷山体地形,土筑、石砌或劈山作险,虽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自成一体。不过,三关口长城的扼险关隘已经不存在了[ 参见周贇等《明代宁夏镇三关口关墙考辨》,《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3期,页119-123 ]。
第三段从大柳木皋至中宁与中卫交界处的胜金关。该段长城北起青铜峡市邵刚镇甘泉村以西、大柳木皋东南侧山脚下两道长城交汇处,继续沿贺兰山东麓的山前台地向东南,基本纵跨青铜峡、中宁两市、县,沿途经过贺兰山柳石沟、双河子沟、沙沟后,再沿台地向西折,继续沿台地向西南,经红井沟、井沟、阴湾沟、双疙瘩沟、碳井子湾、口子门沟、芦沟湖等诸多山沟,至中宁县渠口农场西北的南湖子沟沟口后,进入贺兰山山间,开始沿山间向西南辗转,从中宁石空大佛寺沟出山,再沿北山台地向西至中宁与中卫市交界处的胜金关处。全长105千米。沿线敌台计12座、烽火台70座、关堡2处。
胜金关以西中卫市境内的“西长城”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基本呈东西走向。墙体总长125.9千米,消失消失25.9千米,现存墙体100千米,分土墙、石墙、当路塞、山险墙三类。沿线调查敌台22座、烽火台15座、关堡4座。
第四段从胜金关至黑林,即黄河北段。该段墙体东起与中宁县交界的镇罗镇胜金村胜金关隘,胜金关地处黄河北岸高地,傍山临河,路通一线,地势险要。此处长城墙体渐近消失,唯存关墙遗迹。长城遗迹盘桓于胜金关以北由东向西延伸至凯歌村,在凯歌以西上九塘,蜿蜒向北经李园、关庄、郑口、金沙,沿卫宁北山西行进入东园镇的郭滩、新星、黑山、柔新、红武、新滩,穿农林牧场达迎水桥镇的姚滩村。沿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转折向西南行进至夹道村,包兰铁路在此东西横穿而过,此后长城继续复由东向西延伸经过黑林村,最终至迎水桥镇黑林村位于黄河北岸之边的分水岭~西沙咀。调查墙体15段,全长50.8千米,其中消失的有墙体26.4千米。除1.4千米石墙外,其余皆为土墙。土墙墙体基础多为自然基础,黄土夹杂沙粒、砾石夯筑,大部分墙体采取分段版筑,夯层平均厚度约0.12~0.20米。石墙墙体以毛石干垒,缝隙间夹杂粗砂石粒,碎石块及黄土,壁面较平整。沿线调查敌台17座、烽火台11座、关堡4座。
第五段从下河沿~南长滩甘宁省界,即黄河南段。该段墙体东起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村煤矿厂区,沿黄河向西经上河沿村折南而行,穿大湾村烟洞沟、小湾村冰沟,蜿蜒曲折盘旋下山至大柳树村下园子,又由大柳树上园子西行进入上游村,山险墙盘桓起伏于上游村岔河口大钻洞子、小钻洞子、岔沟、风石湾、米粮营子达迎水桥镇下滩村黄石漩。然后南折西行经下滩村榆树台子、鱼咀沟、河对坝子、榆树沟、高崖沟、下木头沟、上木头沟,继而穿越上滩村沟口子、苇子坑,经北长滩茶树沟继续沿黄河西行至南长滩枣刺沟、夹巴沟,最终抵于甘肃省靖远县与中卫的交界点——观音崖(又名小观音),开始进入甘肃境内的黑山峡。黄河南段调查墙体52段,总长75.1千米。墙体由土墙、山口石墙、山险墙三类组成,其中土墙长6.6千米,山险墙长68.3千米,包括山口短石墙55处。该段长城是利用黄河之阻,在山势陡峻之处劈山削石形成峭壁;山沟峡谷跨越处采用山石垒砌形成短墙;平缓的山岗则就地取材,利用黄沙土夯筑墙体。部分铲削墙多位于山沟间或墙体险要地段的外侧。山口石墙(当路塞)两端连接在山体陡崖之上,距离多不长。调查关堡3座、敌台5座、烽火台4座。
5、固原内边长城
明代固原镇长城防御主要依托包括旧边、新边、固原城附近修缮过的早期长城以及辖区内大量修建的烽燧、关堡体系。内边长城主线始筑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总制尚书秦纮创修,自饶阳堡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里,自徐斌水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为关中重险。分别由固原卫及靖虏卫负责修筑与守御。到嘉靖九年(1530年)王琼对这道边墙又再次重修完善。墙体类型主要为山险墙壕堑,饶阳堡至下马关遗迹可辨,以西仅海原县干盐池附近有少量墙体遗迹,现存部分调查长度约130千米。墙体类型分土墙、山险墙、山险三类。其中山险约83.2千米,各类人工墙体约46.8千米。下马关以西干盐池以东地带未发现墙体,烽燧线长约130千米。沿线调查烽火台82座、关堡14座。
徐冰水新边,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时任宁夏总兵官任杰及三边总督刘天和提议修筑,自徐冰水与固原内边相接,西北抵中宁鸣沙黄河东岸,长一百二十五里,堑崖筑堤一百八里五分,筑墙堡一十六里八分[(明)张雨:《九边考》卷八<宁夏镇>“保障考”324~325页 ],现调查墙体遗迹位于红寺堡附近的红柳沟河南岸,确认长度15千米,皆为夯筑土墙。墙体沿线及附近区域内还调查相关烽火台16座、关堡4座。
另外弘治年间秦纮三边总制任内增筑固原外关城,共修砦堡、崖穴、关隘一万四千一百九十处,铲过山崖三千七百余里,今固原城郊清水河西岸至西海子峡口调查发现明代修缮利用的战国秦长城调查长度16.7千米。关堡3座、烽火台9座。
自环县抵灵州(今宁夏灵武市)的古环灵道驿路烽燧线与“固原内边”在甜水堡~萌城段相交汇,该烽燧线自甜水堡东南侧大致沿现在的211国道西北行,经盐池县隰宁堡、惠安堡,至盐池城与西南~东北走向的固原镇~花马池“防秋道”交汇,过盐池城经石沟城、大沙井城至灵州,此条烽燧线长近300里,沿线调查烽火台49座,关堡7座。
自固原镇抵宁夏后卫花马池的“防秋道”驿路烽燧线长约600里,与“固原内边”长城防线在下马关附近交汇,向北经宁夏群牧千户所(韦州城),在盐池城附近与环灵道烽燧线交汇,继续向北经铁柱泉、野狐井等城堡,达于宁夏后卫花马池城及其北边墙。本次从今同心县最南端的张家塬烽火台开始调查,北至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烽火台,沿线共计调查烽火台64座,关堡8座。
今宁夏境内(包括甘肃环县段)“固原内边”长城主线及附属新边、烽燧线等防御线路,共计调查墙体遗迹162千米、烽火台214座、敌台1座、关堡37座。
经统计,宁夏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年努力,野外调查确认墙体1068千米,敌台、烽火台等附属设施1270处,关堡136座,即为本次调查的主要收获,也涵盖了宁夏境内明代长城资源修筑及分布的大致状况。以上数据通过国家文物局项目组认定以调查条目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见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2〕942号,《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认定的批复》及其附件:《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认定表》 ]。墙体类别依建筑材质及修筑方法可分夯筑土墙、堆筑壕墙、土筑包石、砌垒石墙、铲削山险墙、壕堑、自然山险等数种类型,可谓丰富多样(表一)。

总体而言,宁夏明长城以土墙居半,其余墙体类型合计居半。以修筑区段划分,河东长城、北长城、西长城三关口至中卫河北段,土墙占绝对主体,而西长城三关口以北段及固原内边响石沟以东段,山险为其大宗。而贺兰山以及中卫黄河南岸黑山峡诸沟口多以石墙砌堵,河东套地及山前平原地带也曾挖设壕堑。这种墙体建筑的类型布局,与墙体修筑地质与地貌条件休息相关,也与主政者因地制宜的修筑原则及防御策略有关。西长城凭依贺兰山,三关口以北段山峰高耸险峻,相对海拔在数百米乃至两千余米间,高耸连绵的山脉构成一道天然防御屏障,使得蒙古游骑很难畅通无阻的进出侵扰,山间仅有几道贯穿山体的山口可资通行,因而以山险为主,仅在山口砌筑多道较短石墙,设置关卡,依山戍守便可阻敌;而三关口以南段,由于山体渐低矮,形成高矮起伏丘状台地,山口众多,仅凭天险已不足以遏敌,故此段长城不再继续沿贺兰山山体分布,而是改在贺兰山东麓的山前冲击台地上修筑夯土墙体。河东地带与银北平原,皆地形平漫,土脉深厚,适宜筑墙,虽然王琼等人也曾挑挖壕堑,皆因风沙弥漫以失败告终,而最终改筑土墙得以存留御敌。
从墙体类型分布区域看,河东灵盐台地及黄河平原地带,多修筑土墙,而贺兰山地及黄河峡谷,多筑土墙、石墙、山险墙,南部黄土高原地带多铲削山险墙及挖设壕堑,总之是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整体而言,大边的修筑质量及水平整体较内边、新边为高,这也符合当时修筑者的设防思路与修边策略。
宁夏明长城除固原内边、徐斌水新边及沿河边墙等最初就修筑草率或情况不明且所留遗迹不多的未全程计算,仅将调查中有墙体遗迹的部分或者消失原因明确的部分予以确认。本次调查业已确认墙体中,消失墙体及山险所占比例近半,如今地面可见的人工墙体仅剩570公里(表二)。女墙、垛口、水洞、暗门、品坑、石刻题记等墙体设施或相关遗迹虽存留不多,但调查中均有发现。相关的调查和记录为今后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资料。

与墙体防御相关的单体建筑,诸如敌台、铺舍、烽火台调查有1000余座。皆因地因而设,类型丰富多样,依形制有实心方形、圆形墩台,亦有空心圆形、多边形墩台;依材质及建筑方式有土筑、石砌、包石、土石混筑、土坯砌筑等多种形式,临墙而建的敌台铺舍及多数烽火台皆为覆斗形,台上有墩铺及防御通讯器械,方便戍卒戍守防御。河东墙安定堡一带万历年间还曾“效云中式”,临墙修建4座砖砌敌楼,现存八铺战台即为较好一处,是为宁夏唯一的砖石铺舍。贺兰山及河东灵武一带烽火台临墩多设置有数座石砌附墩,当为传递烽火信号与通告敌情的附属设施。这些敌台墩铺皆有定名,后代不断毁建增减,加之地名变迁,记载不全,至今多已不可考。
宁夏明代有记载关堡多达100余座,主要分军堡与屯堡两类。本次调查关堡60余座,调查以军堡为主,也有少量屯堡,占地面积从数百、数万至上百万平方米。根据其功能与规模,大致分为四级体系,第一级为九边重镇宁夏、固原城,次一级包括中卫、灵州、花马池等边防重地,第三级为清水营、兴武营、镇戎、平虏、西安州等千户所城以及下马关、白马城等御敌关堡路城,最后一级为一般堡寨及一些规模较小的临墙小堡。各堡墙多为土筑,至万历年间,除镇城、卫城及重要关堡外,对一些重要临边军堡如铁柱泉、安定堡及驿路沿线惠安堡等均进行了大规模的砖石甃固,宁夏、固原两镇包砖城池达二十余座,可惜无一座完整至今保存者(表三)。

宁夏境内长城分布在沙漠、丘陵、贺兰山和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等地带,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许多长城墙体已经消失或损毁严重。除长期受风雨剥蚀、山洪冲刷、风沙淤漫等自然因素破坏以外,人为破坏的情况及原因更受调查人员关注。清代以前长城遭受的人为破坏因素主要为入侵者拆毁、填塞、焚烧等战争行为造成的蓄意破坏。清代以后,长城遭受战争破坏的因素减少,而由于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破坏成为主要因素。关堡为民居侵占,城墙包砌砖石因建房扒拆;墙体、墩堡因垦荒、种地、采矿、修路而被推毁侵占;墙体、墩台内掏挖窑洞,顶部及周围搭建其他设施;一些城堡、墩台被蓄意盗掘掏挖。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对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保护古迹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宁夏境内长城先后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管维护。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断发展,长城沿线城镇扩容、采矿及工业生产造成的地貌改观、环境污染对长城整体风貌造成的影响以及旅游、建设等过度开发造成的人为损毁正呈逐步加重的趋势,长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五、调查工作总结与检讨
2009年4月18日,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联合举行明长城长度数据发布仪式,确认我国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区、市)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公里。其中宁夏段近800公里。由于这是基于各省分配调查工作认定墙体基础上全国范围内的长城长度的影像立体测量,其中涉及各省的调查数据并未完整公布。宁夏明长城调查报告最终的长度统计数据之所以与此前认定有较大出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本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涵盖了宁夏与内蒙交界地段的墙体统计数据,其中河东长城兴武营至清水营段的头道边、二道边长城合计82532米,西长城青铜峡赤木关至北岔口段大边、二边长城合计79592米[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等编著,《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文物出版社,2013年11月 ],公布数据时计入内蒙长城;其次,河东壕堑89238米调查验收时按隋长城公布;另外,后期调查的红寺堡区徐斌水新边墙体15036.2米以及报告编写阶段讨论确认的原州区明代重修的战国秦长城及山险墙段16735.8米墙体,公布明长城长度数据时均未计入。以上数项累计增加长度283千米,与上述调查报告统计的宁夏长城墙体长度数据基本相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文物局与测绘局联合公布的全国明长城长度及各省长城长度为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测绘技术按线路进行总体量测校正,对调查记录的资料并未逐段校正。由于手持GPS设备本身存在信号、校正等方面的误差,以及GPS两点间测量只能取直线距离的技术缺陷,因此野外调查逐段相加统计的墙体长度与测绘整体投影校正的长度数据并不相符,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误差与技术缺陷,在报告编写中,我们利用制作1万比例墙体走向图的机会,根据实际墙体地形走向,利用测绘软件逐段对野外测量数据进行了校正,一般校正长度略长于原先的直线测量数据。
同时调查中出于工作要求及后期报告编写需要,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自行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组织补充调查了宁夏内蒙交界地带东长城兴武营至清水营段、西长城青铜峡赤木关至北岔口两段原属内蒙古调查长城墙体,补充完善了宁夏明长城墙体数据(2)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用遥控无人机对宁夏明长城20余处重要关堡及墙体段落进行了航拍,利用航拍成果,制作了360度空中全景环视动画视频资料。(3)购置RTK专业测绘仪器,对长城资源调查涉及的60余座关堡进行了考古测绘,绘制了较为准确的平剖面图。(4)与宁夏第二测绘院合作,按1:1万比例,绘制了所调查现存长城墙体两侧1公里范围内墙体走向图200余幅。
通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培养了一批长城研究保护专业人员,通过他们的调查、保护、宣传以及研究工作,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宁夏长城的关注及了解程度,纠正了以往一些错误认识,发现了新问题,带动了民众参与长城保护与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长城调查建立了完善便捷的大数据记录分析系统及完整的长城记录保护档案,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基本了解了宁夏长城的保存状况、存在病害等重要问题,为维修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完善及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大量基础参考数据及重要调查依据。
当然,基于一项以现状、病害及保护为目的专项文物普查,距离最终完成一项严谨、科学的考古调查报告的要求相距甚远。尽管调查者具有相对专业的学术素养与训练,后期报告编写期间又做了必要的补充调查与学术补救,但工作不足与缺漏仍明显存在。
1.调查全面性仍有缺漏
宁夏明长城调查缺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开始阶段重点强调墙体的确认和量测,调查基本遵循以墙体为主线,辐射两侧数公里的路线设计,并未完全按照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开展工作,因此距离墙体较远的关堡、烽火台等设施未能完全顾及。虽然后期做了补充调查,但与地方文物普查、测绘影像等资料信息对照仍有遗漏。(2)由于宁夏部分长城处于省界地带,或者部分段落遗迹延伸入相邻省境,按照项目安排,由毗邻省份按分布地域划分段落分别开展调查工作,这也影响了对这一条连贯长城调查数据的整体把握。(3)受时间、经费影响,固原内边同心县以南至固原城区域内的长城相关遗迹并未细致全面开展调查工作,同样,按照长城防御体系的配置要求和标准,宁夏南部彭阳、西吉、隆德等县也有大量相关防御设施,由于没有墙体,本次也未全面开展调查工作。(4)对一些半途而废的长城工程以及废弃较早湮没无闻的长城遗迹缺乏深入研究与细致调查认定,实际调查中有所轻视忽略。譬如王琼主建因选址不当而改线的北长城废弃段、王珣主持修筑的“靖虏渠”防御工程,以及部分早年废弃拆毁长城沿线关堡,这些遗漏使得后来不断有新长城遗迹线索的发现,随着调查研究深入及报道宣传后,使调查工作出现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局面。
2.墙体类型、保存状况等相关评判认定及标准仍有疵漏
由于明长城体量巨大,防御工程复杂多样,调查工作参与人员众多,各地情况复杂多变,虽然调查工作手册中规定了详细完善的各类遗迹认定依据及评价体系,并有前期的野外实践培训。但分析比较调查资料,发现相关认定评判仍存在误差和异议。譬如修筑情况基本相似的西长城,由于分属两队调查,沙坡头区黄河峡谷段除土墙外,多认定为山险墙,期间小段石墙归为当路塞;沙坡头区以北其余县区分别认定为为石墙、山险、山险墙、壕堑。关于长城墙体的性质判定盐池县东长城(包括头道边、二道边)两道人工土墙,共长160141米,评价标准认定中没有差段(内蒙调查的二道边墙体长30701米,保存差部分长14035米,头道边长51831米,差2282米)。
关于消失部分,沿河边墙有80千米为消失段,消失原因为黄河冲毁,现存仅7千米,史志记载这段墙体为防止水冲,墙外曾有包石,可见当时对此是十分重视并下了大气力修筑的。但这80千米是否尽已水毁无存,仍需做详细的地面勘察与调查访问,不排除流沙掩埋,改造利用为田埂、水渠等情况,断续发现墙体线索,这对了解这道墙体的具体走向与黄河近500年来改道变迁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于山险与山险墙的认定。以山以河为险自古有之,山险对于贯通墙体走向,了解墙体修筑的地质、地形条件及设防思路变化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山险属于长城墙体的组成部分并无大的异议。但山险与山险墙虽一字之差,性质殊异。山险本质上属于利用自然地形,而山险墙明确为人工建筑,明代对于长城防线建设相当重视与实干,山巅陡崖筑墙砌垒并不鲜见,河流冲沟设有水关、水洞,以使墙体连缀、保障无虞。因此如此大段的山险可能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例如本次调查的西长城西夏区段近40千米皆为山险,可能并不缝合当时实际,贺兰山大口三十七、小口无算,当时皆有设防与守护,今辖属西夏区的贺兰口史志及摩崖题记明确记载沟口设有筑墙设有水关。究其原因,随着战乱损毁与自然破坏,历经500年的风雨,时间对于一些人工痕迹的销蚀,使的依山傍崖修筑的墙体销蚀损毁,尤其是铲削山险墙的辨认越发不确定与模糊,调查者只好将其归入山险,这些都有待以后更先进的调查条件与科学方法及更细致的开展工作来加以甄别确认。
3.关于不同时代长城墙体的调查与认定
宁夏地处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错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代表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民族间交流、融合、角逐的重要地域,大量长城遗迹正是这种较量与碰撞的历史产物与时代见证。由于史料有限,地面的长城遗迹主要靠文物考古考察人员依靠专业知识实地考察认定。经过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我们考察认定了上述大量的长城遗迹及时代属性,当然纰漏也在所难免。根据一些学者的论述,宁夏在秦代、汉代、隋代甚至西周时期都修筑过长城,但本次调查主要认定的为战国秦及明代长城,至于其他时代长城墙体,并未在野外调查中得以确认。同时根据史书记载及以往调查,贺兰山主要沟口有西夏时期的防御设施,这些遗迹因与明代西长城关防叠压交错,具体区分并不容易。同样,战国秦长城在秦汉时期得以修缮利用也是事实,但在调查中如何区别辨认不同时代的修缮利用迹象仍有难度。根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期,不但沿战国秦长城曾挖设“长城壕”,还曾沿宋夏边界一带挖设过“边壕”,根据长城防御体系的,这些应属于长城遗迹无疑,但由于以往调查研究不足,遗迹保存情况不明,本次调查也未过多涉及。
4.相关认识与研究有待深入
宁夏明长城旧北长城修筑历史及与北长城的关系,北长城与明代沙湖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深究。贺兰山主要沟口,譬如大武口、贺兰口、赤木关口,当时均设有口内口外三重关卡,皆号称三关口。现在调查仅银川市三关口存在三道关墙,其余关口三道关墙情况均不甚明了。固原内边今同心县下马关西至海原县唐坡以东段长约130千米,红寺堡区确认的徐斌水新边墙体两端约53千米,因缺乏相关资料,沿线调查尚未发现人工墙体,只有烽燧、关堡等相关遗迹,目前按烽燧线认定,部分地段甚至走向都不能明确。宁夏明长城与墙体防御相关的1100余座单体建筑,诸如敌台、铺舍、烽火台,当时均有对应的名称,现调查资料很少能对照确认。关堡建筑重视堡墙马面等墙体设施的调查记录,部分忽略堡内建筑、历史严革的调查考证。相较于文献记载的关堡单体名称数量,本次调查的相关遗迹仍有很多缺漏,尤其是对当时与长城防御休息相关且大量保存的宁夏平原屯堡设施以及草原山地马政堡寨是否应纳入长城防御体系予以调查认定,仍存在争议。对一些消失长城关堡建筑及遗迹未能详细记录和考证。一些关卡位置、墙体修筑时间,维修情况,长城防御设施的修筑技术与方法、防御设施日常运行与管理等与长城防御密切关联的重要问题,都有待以后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尽管有以上缺憾,但作为对一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这套调查报告的内容是丰富客观的,也是目前宁夏涉及明长城最为全面的一套专项文物调查成果,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可观的基础资料。
由于野外调查及报告编写分组分册由各调查队独立完成,内容整合与综合研究必不可少,以上对明代宁夏境内的长城边防体系、修筑历史及本次调查情况略为陈述总结,希望藉此报告出版,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是为序。
- 完-
亚洲考古学会发布(Asian archaeological society)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 《宁夏明代长城——固原内边长城调查报告》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