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金庸先生同浙江灵鹫山灵鹫寺有一段佛缘。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3岁的金庸正在嘉兴中学读书。11月,嘉兴沦陷前夕,他随学校徒步跋涉数日里,流亡到了丽水碧湖。1941年,他在碧湖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读一年级时,在壁报发表《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国民党派到学校的训育主任,因言罹祸,面临开除、失学的危险,他自述这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事。在老校长张印通和同学余兆文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转入了衢州中学。
金庸含泪离开碧湖,来到衢州灵鹫山西南麓石梁。衢州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办于1902年,民国时被命名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抗战爆发不久,衢州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几乎天天“警报响、关店门”。位于城内府山下的衢州中学未能幸免,先是临时搬到了东乡,1938年1月,搬到衢州灵鹫山西南麓石梁镇落下脚来。当时衢州中学分为初中、高中、师范及附小,最多时有四十多个班级,分散在石梁镇和上、下静岩村。金庸就读的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下静岩村。



1941年5月,日寇于衢投细菌弹,衢城暴发鼠疫,金庸的同班同学毛良楷染上了鼠疫,一时学生、校工逃得干干净净。班主任姜子潢只好拿出钱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他至衢江中的一艘隔离船上。当时,金庸作为班长,虽然心里很害怕,但却很勇敢,在黑夜中跟在担架的后面,直至江边与毛良楷垂泪永别。事后,金庸自谦说:“整个抗战期间,自觉有点勇气的事就只这么一件”。
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金庸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半个多世纪后他说:“战时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日本空军投掷的炸弹在我身旁不远处爆炸。我立刻伏倒,听得机枪子弹在地下啪啪作响。听得飞机远去而站起身来后,见到身旁有两具死尸,面色蜡黄,口鼻流血,双眼却没有闭上。附近一个女同学吓得大哭,我只好过去拍拍她肩头安慰……”(《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一事能狂便少年》是金庸在浙江衢州灵鹫山西南麓读高二时发表的文章,也是他一生最早公开面世的作品,但随着时光流逝,几乎已被遗忘,远远不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出名。《一事能狂便少年》,标题来自同乡前辈王国维。当时衢中文风很盛,老师、同学发表文章是常事,但金庸的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字里行间将训育主任“教训”了一顿,在衢州中学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1941年11月,灵鹫山西南麓的衢州中学发生一起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这起事件的发起人正是灵鹫山黄蒙村的江文焕。江文焕与几名学生会骨干一道,发动并领导了数百名衢州中学学生反对军统特务、衢州中学训导主任杨筠青的斗争,此事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惶恐与不安。事后,江文焕等8名学生骨干遭开除,省教育厅还将此事通报全省。金庸因积极参与学潮,曾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


金庸在灵鹫山西南麓衢州中学,同江文焕等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金庸当年与江文焕、何英鹗、王浩然等同学要好,课余还喜欢下围棋。1942年5月,日军打通浙赣线,举兵南下,衢州危在旦夕。1942年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衢州危在旦夕,学校决定停课疏散,毕业班也就三年变二年提前草草毕业。6月6日,在日军攻破衢城的前一天,查良镛(金庸)与江文焕、程正迦、王浩生等8名同学以“读书救国”为抱负,离开衢州奔向重庆。
金庸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在灵鹫山西南麓衢州中学短短的不到二年期间,最好的去处不是衢州城里了,而是灵鹫山了。金庸当年的好友江文焕恰好是灵鹫山东麓的黄蒙村人。灵鹫山朝山进香之路分东、南、西、北四路。东路由杜泽镇西北行经铜山项山之下,至双桥黄蒙溪滩上岭翻九龙岗经孟高寮到达灵鹫寺。这条路对年轻人来说是登灵鹫寺最便捷之路。金庸在灵鹫山西南麓衢州中学短短的二年期间既去过好友江文焕的老家黄蒙村,也数次从黄蒙溪滩上岭翻九龙岗经孟高寮到灵鹫寺进香。
虽然在灵鹫山西南麓衢州中学不到两年,金庸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地方。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可怕的鼠疫活生生地夺去了同学的生命,这是金庸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死亡的切近和恐惧。他后来对和平的信仰、对暴力的厌弃,就来自青少年时代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
2004年10月27日下午,金庸先生应邀回到母校衢州一中。自1942年从衢州一中高中部毕业,金庸先生还是首次回到母校。那次回访,金庸在“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像前停留了好久••••••也许他的心再一次飞向好友江文焕的老家黄蒙村,再一次飞向浙江灵鹫山灵鹫寺!?

金庸是个奇人,在没有到过大理的情况下,一部《天龙八部》让大理蜚声海内外。直到1998年75岁的金庸才第一次来到自己笔下著名的大理。应该说《天龙八部》的因缘种子是在衢州的浙江灵鹫山播种下的。
《天龙八部》里除了少林寺、丐帮等常规武林门派外,还虚构了星宿派、灵鹫宫等不常见的武林门派。根据小说叙述,星宿派在青海省的星宿海。星宿海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曾经被古人当作黄河的源头。灵鹫宫建于天山缥缈峰之上,不过,真实的天山山脉并没有缥缈峰。
金庸写作《天龙八部》,受佛经的影响非常明显,不仅书名直接来源于佛经,书中内容也处处流露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的情节甚至是佛理的直接推衍。作为“神界”原型的“人界”的种种悲欢仇怨,在金庸“显微镜”观察下几乎可称凄厉恐怖。如果以佛家的眼光来看,则更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了。而书中的“怨”和“孽”又紧紧和佛家“三毒”联系在一起。“贪、嗔、痴”是三种普通的人性因素,佛家称之为“三毒”,它成为《天龙八部》人生世界里痛苦不堪的“因”和“缘”,也是书中除命运悲剧外各类悲剧的总根源。《天龙八部》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蘖”,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金庸笔下的佛寺不仅仅是和尚们念经打坐的场所,佛教也不仅仅是烧香还愿的宗教,佛学更不仅仅是增加小说文化色彩的素材。它们共同承载了金庸对于江湖的理解,对于恩仇的超越,对于生死的领悟。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释、道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
金庸曾说:“我许多创作灵感来自衢州。”金庸先生的小说里总是有着衢州的影子,也曾有人说衢州灵鹫山灵鹫峰灵鹫寺是《天龙八部》中的天山派飘渺峰灵鹫宫的原型,而天山童姥是衢州人。
金庸还是一个佛子。
金庸曾说:“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金庸曾阅读过全套伦敦的巴利文学《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记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进行研究。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
金庸同池田大作对话时说:“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60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
不论怎么说,金庸同浙江灵鹫山灵鹫寺的一段佛缘,既造就了他日后成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蜚声海内外的金大侠,又造就了他日后成为一个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皈依佛教的金大侠。


呜呼!金庸大侠!您欠灵鹫山一次省亲!
乘愿归来再续佛缘!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注:江文焕(1919—1949),又名江涵,浙江灵鹫山黄蒙村人。1941年,在衢州中学读书时任学生会干部,为发动同学反对训导主任杨筠青专制统治被开除。1943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外文系就读。1946年下半年,联大迁回平津,分配到北京大学。1948年10月,受党派遣回衢县,与县中教员林维雁一起,在衢州中学、衢州师范、衢县县中、雨农中学、龙游中学等校发展党员多名。是月,中共衢州中心支部成立,任书记,领导衢州各县开展革命斗争,并计划去灵鹫山组建武装游击队。不幸于1949年1月23日在西安门船埠头被衢州绥靖公署特务逮捕,4月中旬夜间惨遭秘密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同时蒙难的林维雁等人被追认为烈士,并在府山烈士陵园立碑勒石,号称“衢州六烈士”,由刘海粟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