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行: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王元祥 2021-06-10 0 438
IP属地: IP未知

      3月13日上午,我们从地铁赤岗岭站乘地铁4号线到湖南大学站,与在那里等候的兄弟姐妹和侄女会合,同游岳麓山。

行程地图

      岳麓山(Mt. Yuelu)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海拔300.8米,面积约8300亩。属南岳衡山山脉,南距衡山山脉主峰祝融峰直线距离102公里,古人将其列为南岳72峰的最后一峰,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麓山景区(Mt. Lu Scenic Spot)”面积5.28平方千米,是岳麓山·橘子洲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之一,属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2012年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岳麓山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有15处。岳麓山是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的地区:山下有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山腰有古麓山寺,山顶有云麓道宫。岳麓山有禹王碑、舍利塔、赫曦台、印心石屋等古迹,又有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长沙会战纪念碑和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丁文江等烈士和名人墓葬,还有穿石坡湖、白鹤泉、兰圃水景、响鼓岭、飞来石、自来钟,万景园、鸟语林、“南泥湾生态休闲连锁山庄”等自然和人为景观。岳麓山有植物797种,古树名木较多,如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

岳麓书院与爱晚亭行程地图

      我们顺着麓山南路往西,进入湖南大学,到东方红广场。随后走登山路往西南,到岳麓山公园南门,再转西北,一直走到岳麓书院后门。

东方红广场

湖南大学楼房

岳麓山公园南门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近现代名人王夫之、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荃、郭嵩焘、唐才常、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程潜等,都是岳麓书院的学子。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原貌恢复重建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和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以及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创立麓山寺。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智璇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是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淳祐十年(1246年)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1275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此后沉寂百年,几经兴废。明弘治七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正德二年(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学院讲学,是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打长沙,书院在混战中被毁。清康熙七年(1668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基本恢复原有规模。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赐御书“学达性天”匾。乾隆八年(1743年)赐御书“道南正脉”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惟楚有材”句让门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大学堂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1950年8月毛泽东应李达之请,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1978年国务院确定湖南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岳麓书院不仅是湖南大学的文史哲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胜地,更是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岳麓书院地图

岳麓书院建筑图

      我们先到岳麓书院转了半圈:进入岳麓书院后门即西门,沿书院南侧往东,走到书院前门即东门,再从书院中轴线往西走回到书院后门。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书院主体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排列于两旁。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赫曦台

大门

      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二门

      二门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1984年重建。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门额正上方悬“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置,抗战期间被炸毁,现为1984年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所撰;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程颂万撰书,亦毁于抗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意谓岳麓书院人才荟萃,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为书院的核心部分,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的“朱张会讲”即在此举行。檐前悬“实事求是”匾,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民初湖南工专校长宾步成书。大厅中央悬挂鎏金木匾两块。一为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此为原物。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碑刻文物,如由宋代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所刻“忠、孝、廉、节”碑,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教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教学斋”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源出《尚书·说命下》。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建。

      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位于讲堂左侧,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并亲题门额;光绪元年(1875年)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而将吴荣光亲题“湘校水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官,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寻毁。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讲学明伦堂。后又毁,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书院学规,后又废。今恢复原明伦堂与文庙大成殿,为书院硕士生、博士生上课学习之所。

汲泉亭

拟兰亭

御书楼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之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5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屈子祠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年)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屈子祠与御书楼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1017~1073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1820年)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佑元年(1314年)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年)始建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祠内悬“斯文正脉”匾,刻朱张二人像。

      慎斋祠又名罗山长祠,专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初建于咸丰年间,位于屈子祠之侧;旋废。现恢复于船山祠北侧。乾隆四十七年(1872年)罗典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主持书院共27年,对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明天启四年(1642年),推官林正亨重修,改名“四箴亭”,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迁建于今址。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

      六君子堂祭祀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此后多次迁移,屡有所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于今址,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

      船山祠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1875年)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于是辟为船山祠,专祀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高近3米,宽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字,碑文1400余字,骈散兼用,叙述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年)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和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百泉轩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始建于北宋初,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朱熹到访书院之时,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时务轩与百泉轩隔池相望,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而建。轩内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碑廊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建于1992年,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延宾楼、屈子祠与御书楼

后门(西门)

      从岳麓书院后门出来,往西不远,便是有名的爱晚亭。

爱晚亭与岳麓书院地图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三面环山,东向开阔。亭前一方池塘,略有亩许,周边桃柳成行;而放眼远眺,皆是枫林。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

爱晚亭前池塘

      爱晚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0平方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四柱为整条方形花岗石;亭顶重檐四坡,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古朴典雅,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亭坐西向东,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所题。石柱上刻罗典所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爱晚亭东侧

爱晚亭西侧

      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相继进行修复。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又将此次修复之事刻在石碑上,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二南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的七韵诗。抗日战争时期,爱晚亭被毁。1952年爱晚亭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将亭修建成攒顶宝塔、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丹漆圆柱形状,亭中原置“放鹤石刻”被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爱晚亭”三字,制成红底鎏金匾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公园管理处于亭内窗棂悬饰黑底描金横匾,上刻毛泽东草书《沁园春·长沙》词于藻井内。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并称中国四大名亭。1983年被湖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五一广场街景

五一广场歌厅

友友饭店

      在爱晚亭休息了很久,我们没有继续登山,而是原路返回。在公园南门外的小吃街上,可爱的侄女请我们品尝了长沙小吃。然后又带我们从湖南大学站乘地铁4号线到荣湾镇站,再转乘2号线到五一广场,请我们到一家豪华歌厅去唱歌。下午,又一起到曙光中路上的“友友饭店”去吃晚饭。早又有兄弟姐妹四五人和一位阳光侄女等候在那里,大家欢聚一堂,拉家常,品湘菜,格外亲热。

      (文字摘编自百度百科。)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