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与理想的一个载体
1.汉画像石[关键词]
中国各地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石灰岩或者砂岩的石板,上面雕刻了精美的画像或者文字.这些画像石的生产年代都在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的东汉时期,所以,被称之为:[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大部分以[拓本]的形式记录之, [拓本]比石画像本身更加凹凸有致,更加适合对于于画像石的鉴赏. [拓本]是一种复制方法,把湿纸紧紧地蒙在凹凸的图像和文字上面,用蘸了墨汁的布团敲打,图像的凹凸细节在纸上呈现为黑白画面.一幅汉画像石的[拓本],就这样地完成.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画像石所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世界,莽莽苍苍,横无际涯,具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汉画像石表现的主题是生者祭祀、悼念死者的永恒悲剧题材。但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
从画像石的思想内容看,人世与鬼神杂糅,精华与糟粕参半。既然是大小统治者丧葬建筑的装饰画,当然西王母讲经车骑画像石带有封建的思想糟粕;但由于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其中一定凝聚着反抗和不平。对"祠庙祭祖图"和"孔子见老子"历史故事画像以及祥瑞图,尽管那些民间雕刻艺术家力图认真而准确地进行描绘,但那冰冷的感情却通过雕刀凝固在画像上。这类图像从早到晚,构图永远是一个模式,各类祥瑞如静物一般僵死地摆在画面上,人物的身姿神态也始终是一个模样,既缺少变化,又没有动感,仿佛永远在简单地模仿、照抄。显然,他们对这类内容毫不关心。但这些民间雕刻家毕竟是热爱生活的,一进入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手中的雕刀立刻将生命和活力注入到作品中。那欢乐的乐舞百戏表演、忙碌的庖厨操作,简直使人如身临其境。特别是那一幅幅气势磅礴的车马出行图,用准确而简练的线条,将奔马的神骏、骑吏的紧张、出行主人公的雍容,巧夺天工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关键词].
根据汉画像石出土情况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石。这类画像石,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石,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石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石。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石。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石,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3.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关键词].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单线阴刻。图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
二. 减地平雕。图象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
三. 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
四. 减地浮雕。形象细部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
五. 沉雕。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
4.汉画像石之国内主要出土地点[关键词]
一.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袭之。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死后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鲁迅博物馆已于1987年将鲁迅生前收藏的有关南阳汉画拓片整理出版,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南阳汉画馆馆藏近3000块汉画像石已对外开放。
二. 萧县:汉画像石,大多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萧县是我国汉石刻壁画集中出土地之一,在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祥禽瑞兽、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三大类,有的石刻亦把三方面的内容杂融在一起。萧县汉画像石上的图案,有表示祥瑞避邪的二龙穿壁、十字穿环、铺首衔环,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门吏图、建筑图,真实再现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内容。
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萧县汉石刻壁画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它虽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化侵蚀,却使我们看到了已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陈迹,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艺术成就堪与世界艺术名作媲美,在我国和世界艺术领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三.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万平方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反映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龙穿璧、十字穿环等。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镇馆之宝。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身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四. 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氏祠或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的15公里的武翟山村,是东汉末年(147--189年之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装饰建筑,现存石狮一对,汉碑两方,汉画像石46块。汉画像石内容之广泛、思想内容之深邃、雕刻技术之精湛,居全国汉代画像石之前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武氏墓群石刻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这些画面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又透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发展轨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最为丰富,有中国汉画像石人物看山东,山东看武氏祠之说,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五. 离石:是中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离石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描写的是墓主人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一类是人间的现实图景,描写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
5.汉画像石之艺术价值[关键词].
一.汉画像石,在表现神话传说的题材里,常见的有口衔圭的赤鸟、三足鸟、双头鸟,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独角神马,有虎车、雁车、狐车、豹车、鱼车、狗车、龙车、车马出行图,有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羽人双龙等。为求得墓主人在阴间平安无事,画像石墓中常刻有铺首衔环、朱雀、青龙、玄武、白虎等吉祥动物。铺首衔环多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是为了驱邪避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方位神,其职责是御四方,避不祥。除反映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的内容外,还有部分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在这类题材中刻有重楼高阁,楼内主人宴饮闲谈,下棋听乐,有的奴仆捧食进撰,有的拱手作迎送宾客状。
二.离石汉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灰绿色,红褐色。系削凿磨制成石材后,由画工用墨线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阴刻其轮廓并剔地平铲,成为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细部不作阴线镌刻,留有隐约可辨的原有墨迹。其画像构图疏朗,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且剔地平铲极浅,故拓片效果宛如剪影,又衬凿地,得成古拙深沉的艺术风格。离石汉画像石可与洛阳汉墓中砖上的彩色人物,大连劳城子汉墓中人物壁画,以及朝鲜平壤附近一些汉墓中各种漆器上的人物画有同样的艺术、历史价值。离石市文管所珍藏着各种类型的汉画像石百余块,它们以一种特有的文物形态,展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
三.汉画像石代表作:三神图
东汉末年太平道布教于八州,所属的徐州及鲁南一带当时道教及神仙思想风靡社会,这个地区所产的汉画像石也必然记录和反映这个史实,该石就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作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构思新颖.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是一件极具个性的珍贵的汉代艺术品,创作于东汉末年出自鲁南地区,高1.08米。该画像石由两部分构成,即画像主图和立柱。立柱在主图的右侧面,柱体由栌斗.柱身.柱础组成,柱身为三应龙面方柱体,每个面都有阴线刻图案,柱础为一尊圆雕辟邪。汉画像石的主要功能首先是建筑构件,其次是装饰,这种部分(该石的左边部分)嵌在墙里的柱子在建筑学上称为倚柱,也叫半柱。因此把该石称为倚柱式汉画像石 。倚柱式汉画像石主要用于墓室内的门两旁的支撑和装饰,仅见于山东和徐州为数极少的东汉墓葬,是汉代建筑的一个缩影。
一般来说,一件汉画像石作品只采用一种雕刻方法,而该石却采用了四种雕刻方法,即平面剔地阴线雕刻.阴线刻.圆雕.镂空雕 。不仅雕刻方法多样, 而且雕刻技艺高超。画像采用了大量的阴线雕刻,在主图.立柱及边框的各个面都有阴线刻图案,文饰刻画精美,刀法纯熟流畅,虽为辅助装饰,却十分到位地衬托了主题画像。圆雕辟邪雕刻手法简练,古拙中透出威猛雄健,口腔部采用镂空雕更增加了神兽仰天怒吼的威慑力,具有东汉圆雕的典型特征。如此多种技法的石雕工艺,突破了汉画像石只采用平面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汉代石雕艺术向魏晋南北朝石雕艺术高峰过渡的标志。汉代石刻圆雕作品所见甚少,这件倚柱式圆雕辟邪汉画像石,则更显得珍贵。
三。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内容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历史故事画往往选取某个情节处于高潮的片断,这样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简洁集中地表达了整个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如 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就用荆轲负伤向秦王掷出匕首的瞬间来表现。又如画宴饮场面,优秀的画工并不面面俱到地表现宴会上的人物,而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宴会的一角,全局隐于局部。而表现庖厨场面时则往往面面俱到,采取了类似组画的形式。石刻画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安排内容,往往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围绕一个主题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即散点透视法。如沂南画像石中的 百戏图.将那么多需不同时间演出的百戏集于同一个画面,用来表现欢庆的气氛。山东诸城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将打猎、捕鱼、宰杀猪鸭、用辘轳打水等活动围绕厨中烹调俱呈于画面。这种布局法在内容安排上有较大的幅度可供回旋,有利于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是丰富并充实画面内容的一种巧妙方法,是我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对于后世的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类型是把同一时空的事件纳于一个场面中,例如河南密县打虎亭画像石的收租图 ,在表现地主收租的同时,地主少爷正在弯弓射鸟、奴仆为他牵马,这些细节有力地配合了主题的表现。
汉代石刻匠师对线条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他们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使用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的线条,刻画准确生动。如四川的一块朱雀画像石,朱雀的冠和尾用弧线勾勒,非常秀丽活泼,脚部和双翅采用直线,刚健有力,结合在一起成为惹人喜爱的婷婷玉立的朱雀。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中的《荆轲刺秦王》,图中匕首掷出插入柱中的一瞬间;武氏祠画像石《泗水取鼎》,图中鼎将坠未坠、拽绳拉鼎的人们正在一个个仰面跌倒的一刹那,无不透露出紧张激烈的气势,显示出其力量和速度。其中运动状态下的动物造型更令人惊心动魄,例如生死相抵的牛、行动如风的虎、千姿百态的马,在汉代天才艺术家的刀笔下表现得十分豪放洒脱、雄健奔放,仿佛在它们的体内孕育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即使是许多静态的形象,也仍能使人感觉到那内在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出汉代艺术古拙而富有气势的特有魅力。
[全文完]
黄盟.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