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前)
候工 2019-04-08 0 665
IP属地: 广东省佛山市

2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前)

 侯工/整理

通过多年田野考古工作与综合研究,中原地区1仰韶文化(7000~5000年前)→2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前)→3良渚文化(5300-4500年前)→4三星堆文化(4800~2800年前)→5中原龙山文化(4350─3950年前)→6二里头文化(4120~3720年前)→7红山文化(4000~3000年前)→8二里岗期商文化(3620~3320年前。相当于商王成汤至盘庚迁殷之前的二十位商王在位的时间。)→9周原遗址(3220~2820年前)→10丰镐遗址(公元前3220~2790年前)的发展序列得以建立,探索夏商周文化的范围,就在这10个文化遗址上。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人的葬式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顶。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同黄河流域其它原始文化一样,主要种植的是粟。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出土了1立方米的朽粟,说明粮食生产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早期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疤痕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在这一文化的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

这个原始部落集团从早期起,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各遗址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墓地中常发现用狗和猪随葬的。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一些遗址发现的渔猎工具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的网坠。遗址中发现有獐、斑鹿、狸、麋鹿的残骨,这些野生动物当是狩猎的对象。在兖州王因遗址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与鱼、龟、鳖、蚌等同弃于垃圾坑中,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氏族成员已经能集体捕获大的、凶猛的水生动物。

在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并有更多的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有的獐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着中 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据已有资料显示,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可能是文字刻文,可以认为

                                                                           刻符拓片 

它是已发现的较早的汉字。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 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 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 社阶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 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有3种不同看法:

一、认为私友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 会末期阶段。

二、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 隶社 会的产生的初级阶段。

三、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 会向父系氏族社 会过渡阶段。

由已发掘的遗迹可以发现,大汶口文化的社 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付分化,私友制逐渐形成,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