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回邯郸活埋了谁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写到: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廆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羌廆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之代,自立代王。
每当我看到《史记》中这段文字时,心中顿生疑问:主要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秦王嬴政为母报仇起因;二是秦王母亲赵姬在邯郸的仇家是谁;三是活埋地点在哪里。如果这三个问题搞不清楚,秦王嬴政回邯郸为母亲报仇记载的真实性就值得高度怀疑。
秦王嬴政为母报仇起因
关于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8年,为什么要去邯郸为母亲报仇,是秦王嬴政主动去的,还是其母亲赵姬要求秦王去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分析。
首先,秦王嬴政自公元前238年亲政,到公元前228年的10年时间里,根据史料记载,概括起来是四件大事:粉碎嫪毐叛乱、处置吕不韦事件、平息逐客令,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的扫灭六国的大战略。这期间,公元前230年灭韩,攻赵的战争持续不断,直到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郸城,俘虏赵王迁。
既然攻赵战斗进行的如此顺利,秦王嬴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邯郸?是督战吗?不需要。此时的邯郸已经掌握在秦兵手中,不同于长平之战决战阶段,昭襄王亲自督战;研究战略部署吗?同样不需要,因为部署已经完毕,接着是“驻军中山,攻打燕国”,那么,没有了这些国事,秦王嬴政此次去邯郸的理由就完全成为为母亲赵姬官报私仇了。这样的理由成立吗?我认为不成立,因为从秦王嬴政亲政10年的所作所为看,不值得为这样的私仇专程去邯郸。从此事起因分析,公元前228年扫平六国的大幕刚拉开不久,许多重要事情需要处置,嬴政主动作出专程去邯郸为母报仇的决定不符合逻辑。
其次,从赵姬角度讲,她会主动向嬴政提出到邯郸为其报仇吗?我们知道,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举行加冠礼佩剑亲政的当年,果断处置嫪毐事件,车裂嫪毐,将赵姬与嫪毐亲生的两个年幼孩子囊捕而死,将赵姬赶出咸阳到雍地居住,后来又将吕不韦流放并致死等等。自此开始,母亲赵姬与儿子嬴政的关系可以说降到了冰点,虽然后来经过茅焦劝解,秦王嬴政将母亲赵姬从雍地接回咸阳甘泉宫,但数年来几乎是与世隔绝,直到公元前228年去世。对于赵姬来说,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需要思考的经历和事情实在太多了,其中随便拿出一件都比在赵国与嬴政一起生活的9年要惊天动地的多,要撕心裂肺的多。从这个层面分析,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可以说赵姬主动要求秦王嬴政去邯郸复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一来,他本人不主动去,母亲赵姬缺乏要求他去的动机,难道还有比这样两种更充足的理由吗?我看没有。
再次,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如果到邯郸去为母亲报仇,无论是随军,还是专程,李斯作为廷尉,又是秦王嬴政比较信任的臣子,都应该参与,或者跟随前往,因为国王离开国都,到战火纷飞的邯郸战场前线,不仅仅是秦王私事,首先是国家大事。那么,既然如此,秦王嬴政到邯郸为母报仇的事情就应当在《史记 李斯列传》中,或简或繁的有所体现,遗憾的是,我们仔细查阅李斯列传,并无与此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
谁是赵姬在邯郸的仇家
既然《史记》说秦王嬴政公元前228年回邯郸是为了给母亲报仇,那么,我们就应当分析一下,秦王母亲赵姬的仇人都是谁。按照史料记载,秦王嬴政是公元前259年在邯郸出生,赵姬和嬴政在邯郸度过9年的战乱生活。
我们看看,这9年期间,赵国与秦国之间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公元前259年,也就是嬴政出生的当年,秦攻赵,占领赵国两城;公元前258年,秦攻赵都城邯郸,魏王派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公元前257年,秦攻赵,秦败,秦将郑安平降赵,嬴政父亲异人逃到秦军中归秦,赵姬和三岁的嬴政继续留在邯郸;公元前256年,秦继续攻赵,占20多城,杀赵俘9万;如果加之嬴政出生前一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赵兵40余万的残酷现实,在嬴政母亲赵姬和嬴政幼小的心灵中,作为赵国人对秦国更多的是国恨而非家仇。
那么,作为赵国人的赵姬和幼年时的嬴政在邯郸生活的9年中,有没有家仇呢?我认为,这与赵姬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按照《史记》记载,赵姬的身份,一说是舞女,一说是富家女。综合赵姬带着幼儿、少年嬴政在秦赵两国战争频繁背景下能够安全隐匿9年的事实,我更倾向于赵姬是出身于富家的舞女。我们不能认为当时一说到舞女,就是穷人家的代名词。不是那样的,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介绍赵国邯郸称“赵女,设形容,捿鸣琴,愉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荣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赵国的女子,打扮的漂漂亮亮,弹着琴瑟,舞动长袖,踩着轻便舞鞋,用眼挑逗,用心勾引。游手好闲的贵族公子,帽子宝剑装饰讲究,外出时车辆马车成排结对,也是大摆富贵架子。看清了吗?这里的舞女以及来这里消费的男人,完全是富人阶层,贫民阶层的舞女,贵族公子哥是看不起的。娱乐场所,古代与现代没什么两样,有身份的贵族去的是“天上人间”宫廷级别的,而不是大众消费的普通歌厅。如果赵姬不是富户的大家闺秀,向王健林一样的顶级大商人吕不韦能看得上吗?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如果赵姬不是富家女,不可能在如此残酷的两国交战并且赵国因秦攻击而面临亡国情况下,还有人为赵姬母子提供保护、提供隐匿场所。严格讲,这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这样的人,除了是大户富户,有经济实力,还需要一定的政治背景。邯郸市著名文史学者刘心长先生在《秦始皇出生地考证》一文中同样认为,赵姬是邯郸的“豪家女” , 据他考证,赵姬极有可能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孙女. 至少也是与赵奢关系密切的近亲本家。 赵奢生前在赵国是一位深得军心民心的将军, 很多人与赵奢关系密切, 这就为隐匿、保护秦始皇母子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
按照《史记 吕不韦列传》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军攻赵战败,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出邯郸后归秦,赵国又欲追杀赵姬母子,因赵姬是富家女,而得以隐匿。这样的行为能成为赵姬的家仇吗?我看不是,应当认定为国恨才确切。即使退一步,将此认定为家仇,那么,当年做出追杀赵姬母子决定的赵孝成王,早在公元前245年去世,你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8年回邯郸后怎么去活埋这样的仇人?
除此记载以外,我们不仅看不到赵姬带着嬴政在邯郸战乱状态下生活9年中,遭受过赵国那些人欺凌而结下私人冤仇,相反,无论原因是什么,其结果倒是赵国给予赵姬母子一定的生存空间:如嬴政出生和成长期间受到大户人家的保护、隐匿;异人子楚立为太子后,赵国迅疾将赵姬母子送回秦国等。还有,据《史记 刺客列传 荆轲》记载,少年嬴政在邯郸期间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相交甚欢。这说明,少年赢政在邯郸的生存环境属于上层社会,并非平民。从上述事实看,成人后的秦王应当感谢其姥姥家冒险为他提供保护、其母亲赵姬应当感谢赵国才是,哪来的家仇呢?
活埋地点在哪里
按照《史记》说法,公元前228年,在秦军攻破邯郸后,秦王嬴政到了邯郸,找到当年其母赵姬仇人,“皆坑之”。“皆”的意思是“都”“多”,说文解字称“俱”。也就是说,秦王嬴政到邯郸后活埋了“很多”其母亲仇人。
如果仅从字面叙述看,这里至少传达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秦王嬴政到邯郸了,二是把其母亲当年的仇人都找到了,三是找到的仇人还不少,四是这些仇人全部被活埋了。可惜的是,秦王嬴政亲自督办的如此重大的事情,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不含标点符号,仅用了22个字,实在太简单了,给后人留下的疑点太多。
第一,人们一说到秦始皇,其最大的恶行就是暴政,如果公元前228年,还没有当皇帝的秦王嬴政在邯郸还坑杀过一批其母亲赵姬的仇人,哪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件大事,最起码《赵世家》应当有明确记载。对此,我们看看同样是司马迁在《史记 赵世家》中,是如何记载公元前228年赵国大事的。《赵世家》这样写道:“七年(公元前228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殊,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根据赵姬、嬴政、异人等这些关联人的身份看,如果真正作为当年赵姬仇家,应该是在朝堂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家,而绝非普通庶民。而越是这样,史料应当越有记载。我们看,连受害者赵国的《赵世家》在公元前228年大事记中,对秦王嬴政回邯郸为母报仇并活埋仇家的事情都只字未提,可见这件事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
除《史记 赵世家》没有记载秦王嬴政到邯郸为母亲报仇这件事以外,与文字叙述比较更具真实性的《史记 六国年表》中公元前228年这一年,秦国是这样记载的:“王翦拔赵,虏王迁邯郸。帝太后薨”;赵国的记载为:“秦王翦虏王迁邯郸。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可见秦、赵两个当事国对于秦王嬴政坑杀母亲仇人这件事都无记载。
第二,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相关篇章中,难以找到与《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王嬴政到邯郸坑杀母亲仇人的关联性信息,那么,当地学者对此问题有无进一步研究发现呢?我们看这几位大家的学术记载:一是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分田:“前228年,秦将王翦攻克邯郸,夺取赵国大部分领土,又俘获赵王,秦始皇亲临邯郸,大开杀戒,将与母亲家族有仇怨者一律坑杀。”(张分田著《秦始皇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二是原河北省科学院院长孙继民:“秦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虏赵王迁,赵亡。秦于此地设邯郸郡。秦王嬴政至邯郸,杀昔日与其母亲家有仇怨者”(孙继民、夏自正著《河北通史 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三是邯郸学院党委书记杨金廷:“秦王嬴政得知赵都邯郸被攻破后,在咸阳片刻也坐不住了,亲自驾临邯郸,将过去与他母亲有仇怨的人全部杀了”(杨金廷、张润泽、范文华著《赵国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杨宽的《战国史》、马百非的《秦始皇帝传》等,仔细查阅这些河北籍或者与河北相关的史学大家著作中对于秦王为母亲报仇的叙述,基本是按照司马迁《秦始皇本纪》中语义认定的,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比较,找不到更进一步信息,哪怕是一点点。
第三活埋仇家的地点在哪里。公元前228年,以秦王嬴政的身份而言,他如果到赵国邯郸找到当年母亲赵姬仇家,而且将其全部活埋,这对当时天下来说,无异于美国当年向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当属爆炸性新闻,无论是当事国秦国、赵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重大事件,最基本一点是,赵国人作为受害者一方,会记录秦王嬴政是在赵国那个地方,通过什么方式,将赵姬仇家“全部”坑之的。但公开资料显示,邯郸作为都城从赵敬候元年开始,到赵王迁八年被秦所灭,共159年,赵都邯郸古城根据考古勘探证实,该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总面积18.87平方公里,仅从面积比较,还不及现在一个乡镇范围大。在如此狭小地域内,两千多年来,史学家们以及考古学家历年考古,对于战国时期各类文物多有发现,而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与秦始皇到邯郸坑杀母亲仇怨者相关的文字记载,更相关实物、遗址等发现。另,汉唐以来,随着秦二世垮台,历代文人对秦始皇或有或无的暴戾行为揭露颇多,其独无相关秦始皇回邯郸坑杀母亲仇家的进一步续写。
综合多方面信息分析,我感到,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8年到邯郸为母亲报仇并将众多仇家坑之的记载并非事实,因为从同时期的相关联人物、事件中找不到任何佐证,事发地也缺乏相关物证。鉴于司马迁史记中史料来源途径复杂,此记载难以排除其在游学途中所闻所记因素。由于此信息记载难以形成完整链条,给当代一些文学创作者和学术行为不端者提供了胡编乱造空间,如有的影视作品将秦始皇到邯郸为母报仇的情节大加渲染,设计为烧死数百名儿童;有的文章称,秦始皇到邯郸一次性活埋了一万多名其母亲的仇怨者。此举不仅歪曲历史,也严重误导舆论。鉴于此,相关研究机构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题研究,纠正谬误,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作者:李季平
邮箱:qsdd-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