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人口统计数据问题
张念瑜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过几个朝代或几个政府的执政,即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执政。在1949年之前,中国只是形式上统一的国家。长期性的军阀割据、外敌侵略、国内战争和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任何保障,人口损耗巨大。在战乱时期,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 上的人口普查和全面的人口统计工作。
二十世纪以来,清政府组织过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即宣统人口普查,北洋政府组织过全国性人口调查。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即下令各省市办理人口调查。新中国建立后组织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1953-2000年组织过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此,我们只讨论历次人口普查的全国总人口的数据问题。
一、宣统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宣统人口普查的目的与已往的人口调查不同。它是调查选民,以开议院、行地方自治之宪政服务的。也因清廷公信力缺失,调查员、绅董在调查过程中办理不善、民众的猜疑误解、地方痞棍的煽惑等原因,引起各地的反户口调查风潮(何亮,马龙)。
1907 年9 月,清政府宪政编查馆“奏准在京各部、院均设立统计处,各省设立调查局”。民政部于1908年设立统计处,并制定了“六年调查户口计划”。因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打断了这次人口调查的进程,直到清朝灭亡,仍有一些省份未上报人口调查的结果。这次人口普查最终结果没有最后得以汇总、统计、发布。然而,《清史稿·地理志》却记载:1910年全国各地区上报人口总计62699185 户,341423897 口[1]。但宣统人口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为以后的人口普查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调查统计数据
1912年,北洋政府内务部主持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并规定由警察负责进行调查,在无警察的地方由保卫团负责,如果二者都没有则由地方组织当地士绅协助。
调查科目为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出生率和死亡率,但没有规定调查人口的标准时间。虽然是全国人口调查,但只有苏、浙、赣、鄂、湘、川、直隶、鲁、晋、豫、陕、甘、闽、滇、贵、辽、吉、黑、新19个省和绥远、京兆两个特别区进行了清查。其调查结果到1916年和1917年才陆续公布。调查方式多采用逐户调查,由地方官员估计。全国总人口4.06亿人(王德发,2017.p.15)。《中国经济年鉴》公布的是经修正厘订后的数字,内中将无调查的各省区及河南、湖北都换上宣统年间数字,全国共76 386 0 74 户, 4 05810967口(米红,蒋正华,1996)。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人口调查统计数据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29年国民党提出由“军政”进入“训政”时期。
1928年5月27日,国民政府通令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使用以往颁布的规则进行人口调查并限三个月内完成。7月19日发布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要求各省主管机构开始进行人口调查。1928年颁布了普查表格但未规定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这次调查的结果直到1939年公布,只有苏、浙、皖、冀、辽、湘、秦、晋、鄂、黑、新、绥、察13个省;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汉口5个特别市的户口查竣报部。查报人口总数为2.12亿人。内政部以此为依据,并对其余省份则依据各该省过去资料估计,合计全国人口总数为474787386人(内政部,1948.p.404)。
1937年国民政府主计处开始筹办全国人口普查,由于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西迁未能持续。1941年2月在重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计会议,决定以县级为单位进行人口普查。同时公布了《户口普查条例》,提出全国人口普查至少每十年举行一次。 1943年2月25日内政部公布了《各省市人口普查与户籍登记实施细则》,对普查的一些具体方法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1946年明确规定了人口普查由内政部主办,主计处协办,废止《户口普查条例》,修订统计法,公布了户籍法实施细则,成立人口局,公布了户口普查法。由于国内局势动荡,此次普查历时5年方完成。1 9 4 6 年底全国总人口的统计为455592065人(内政部,1948.pp.1-4),19 4 7 年底为463795093人(内政部统计处,1946),人均寿命为34.7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新中国在1953-2010年期间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新中国的人口普查主要在大陆开展,港澳台地区以其公布的人口数据为依据。另外,人口普查有确定的时间标准(见表1-1)。
五、民国时期的人口增长率问题
民国时期,我国对外是被动性的全面开放,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国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国家,军阀割据,日本入侵,战争和自然灾害频仍。中央政府组织的几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并没有真正做到所有地区都逐户调查。部分未实地调查的地区是根据历年资料或土地面积、人口密度等因素推算出来的。同时,没有规定人口普查的时间标准,各地上报的数据的调查时间表不统一。因此,何炳棣(1917-2012.06.07)认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27 年间所有的官方人口数字都是自欺欺人的”, 1927-949年间的官方人口总数“完全是揣测的,而不是普查得来的”(何炳棣,1989.p.72、p.72)。许多学者提出了修订数据(见表1-2)。但我个人还是偏向中央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像我国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全国乃至各省的可靠的人口统计数字只有可能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的普查。
由图1-1可见,1910-1949年全国总人口的数据走势平坦。1912年全国总人口为4.0581亿人,按照12‰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到1949年全国总人口应该为6.385亿人,但实际统计只有5.4167亿人[2]。
由表1-3可知,从1910-1949年38年间,有2年的增长率为零,有11年是负增长。1933年减少人口4381.35万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据统计,民国38年间,因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就造成21031746人死亡(孙语圣,2008.p.28)。
六、1959-1961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问题
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统计数据(见表1-4)。有关数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讨论。实际上,对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在以后的出版物中并没有做修订。也就是说,1983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没有技术性的错误。
由表1-5可见,如果1959-1961年净增人数按照1958年的水平推算,1959-1961年三年净增人数应该为3372万人,但根据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三年净增353万人,少增3019万人。有人干脆就说“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三千万人。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论。我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统计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实在没有能力去证实或证伪这类学术观点。
1959-1961年是存在普遍性饥荒的,并且是“人祸”。 图1-2列示了1960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口自然增长率[3]。在28个省区市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有安徽(-57.2‰)、山东(-4.1‰)、河南(-25.28‰)、湖北(-5‰)、湖南(-9.93‰)、广西(-10.1‰)、四川( -42.2‰)、贵州(-32.36‰)、云南(-2.07‰)、甘肃(-25.8‰)、青海(-27.7‰)11个省,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产粮大省“闹饥荒”、饿死人,与自然灾害无关。
图1-2 1960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
七、结束语
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基本信息。人口统计也是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
早在公元前2100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了人口数和土地数的统计。周朝以后,历代都有人口调查制度。公元2年还有了正式的全国和分地区的人口记载。自《汉书》以来,史书都专辟“地理志”或“州郡志”记载人口信息。然而,清末新政时期的“宣统人口普查”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其意义是深远的。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搞过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并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但由于国家只是形式上统一国家,实际上军阀割据,社会动乱不安,全国人口普查无法实现逐户调查,调查技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没有规定人口普查的时间标准,等等。我个人认为,相对而言,民国时期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是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的。
新中国做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制度性安排,一次比一次要合理完善。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1959-196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在以后公开出版的书籍中并没有做修订。这至少说明当时调查统计不存在技术性的错误。学术界的各种观点,我没有能力去证实或证伪。
注释:
[1] ]20 世纪30年代,王士达与陈长蘅先后利用了宣统人口普查的原始材料对普查时全国人口总数进行了估计与复原,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王士达的修正数为70430432户,372563555 口;陈长蘅的修正数为71268651 户,368146520 口)(王士达,1933)。
[2]《中国统计年鉴》(1983.p.103)。
[3]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该年平均人口数×1000‰
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数÷该年年平均总人口×1000‰。
其中所谓“年平均人口数”是年内各时点人口数的平均数,即年内全体所活人年数。
参考文献:
侯杨方.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J].历史研究,2000(4)。
王德发,2017.中华民国统计史(1912-1949)[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路遇,2009.新中国人口六十年[M].中国人口出版社。
何亮,马龙 .论清末反抗户口调查的原因及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米红,蒋正华.民国少、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布开究与创卜价[J].人口研究,1996(5)。
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1948.人口统计》( 1 94 8 )[M]., 中华年鉴社印制, 19 3 5 年《内政年鉴》户政.
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处,1946.各省市乡镇保甲户口统计[M]. 内政部印制。
林森,1940.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M].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
林森,1961.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7年)[M].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农业出版社。
徐堪,1947.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7年)[M].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王士达,1933.民政部户口调查及各家估计》( 1 9 3 3 );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 1 9 3 4 年1 月).
阮湘,李希贤 吴秉钧等,1924.中国年鉴:第一回[M].商务印书馆。
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国家统计局,1983.《中国统计年鉴》(1983)[M].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6.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9.新中国6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何炳棣,1989.1368— 1953 中国人口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语圣,2008.1931·救灾社会化[M].安徽大学出版社.
严中平,等编,2012.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择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