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葬亲离叶县 走投无路奔晁民来到宛》
丁小琪/文
几日后的早晨,太阳刚刚爬上东边的屋顶,积雪融化,房檐下滴滴答答淌着雪水,一部分雪水已经爽快地落地了,另一部分半淌不淌的,被冻成了冰柱倒挂着。贼冷贼冷的一个东汉末年的早晨。
张仲景正在医事堂同林贵之父林公品茶论医,炉中的碳火偶尔会发出零星的噼啪声,案上的茶盏,热气氤氲,大家谈兴正浓。突然,晁民急匆匆地推门进来了,没来得及和大家打招呼,直接开口了:”吾表叔诸葛玄已痊愈,今晨举赴叶县了。“
张仲景一阵错愕,他问道:“彼知医嘱否?有何言语?”
晁民不安地回道:“家父尽告先生之言,苦留不听。彼言:世事难违,命不由己。遭豫章郡变故,投友刘表,不见心腑,居闲日窘,无地。今彼授叶命以补誉。吾岂违哉!至于残体,自信无碍。医师之言,不亦过乎?万一贱命不保,幼侄艰难,望兄垂怜。吾在九泉之下当衔环结草以报。言罢泪下。”
张仲景听完,长叹似啸,正色道:”诸葛玄违医自命,机去运失,人命危浅,良可痛惜。岁末噩耗至,世人空伤悲。“林公、晁民俱觉伤情,唏嘘不已。
事实正被张仲景言中。刚过小年,讣闻即到。诸葛玄刚到叶县居无定所,食宿无着,衣衫单薄,公务违逆,心绪抑郁,没几天就病情加重。到叶县本是受命赴职呢,谁知又遭遇曹仁屠城。诸葛玄再遭遇重创,急难之下遇惊中风,缺医少药的,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壮志未酬身先亡。诸葛玄的生命就这样永久定格在了公元197年的腊月。享年四十岁。
诸葛亮父母双亡,和叔叔诸葛玄相依为命。如今,叔叔也撒手人寰。这真是个灰暗残酷的冬天啊。阴郁和悲伤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在这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叶县,不满十七周岁的诸葛亮和年少的弟弟诸葛均草草办理完叔叔的后事,陷入茫然。思来想去,走投无路。世界之大,何处可安身?这时的叶县已经被曹仁占领。哥哥诸葛瑾远在东吴。两个姐姐已在荆襄嫁为人妇。刘表虽然和叔叔有点旧交情,但豫章郡事后,刘表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敢恭维。刘表多疑诡诈,妒才嫉能,优柔寡断,这一点,诸葛亮在荆襄时早已见识过了。荆襄决不能再去了。
据大明嘉靖《叶县志》记载:“诸葛坟墟: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本琅琊人,避地而西,盖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另据清同治《叶县志》记载:“诸葛坟墟:在县北平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1994年发现的明代嘉靖年间叶县人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更坐实了诸葛遗墟的叶县说。牛凤修祠时还写下碑文:“嘉靖丁亥秋,余自太仆转南京太常卿,便道还家,行视田野,始谒武侯祠下,见其屋老而坏,且怪其与昭烈俱南面,无复君臣分。询土人,云:如是有年矣。及考旧志,洪武十八年民萧四重修,记不知其所始,慨然久之。遂捐金币,属乡耆徐行和众力作新之。不期月,庙貌完矣。撤去昭烈、关、张之像,独像侯祠中,专其祠以符其名,人心允惬,观者胥悦。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祠而祀之,信有由然。再考石幢岁月,盖隋文帝开皇壬寅物,去先主见武侯于隆中之岁三百一十六,其居此地而葬,必先十余年,是以坟墟犹存。今距开皇壬寅年余九百六十一,世远坟没,不知其处,固不足怪。所幸祠宇不废,断石幢仅存,岂偶然哉!盖侯之为人,论者举侪于伊、吕,古今贤达,悉以为然,无异议焉。是人品之高,勋烈之盛,光昭汗青,脍炙人口者,奚俟吾言。所以吾邑有高阳华里之迹,实为侯父祖之故墟,湮灭无闻,以至今日,良可悼惜。吾生千百年之后,得有所据,故托之坚珉,以图不朽,又以资论世君子云。”
诸葛遗墟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街南段路西。
由此可知,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葬在叶县平山下是有据可查的史实。但笔者不认同诸葛亮的父亲和祖父也葬在这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生前任泰山郡丞,去世后不可能从山东拉到叶县来葬,诸葛亮的母先于父亲五年去世,诸葛珪夫妻很恩爱,去世后不可能不和妻子合葬的。况且,阳都一代也有诸葛家祖祠,也有诸葛家后人回乡祭祀的记录。
在高阳华里村,诸葛玄病情加重至去世的那段日子,多亏了晁民的两个好友南阳宛城人林海山、彭玉奇了,他们正好在平山做笔生意,赶上了此事,他们帮助诸葛亮小哥俩和诸葛玄的儿子一起忙料理完诸葛玄的后事。林海峰、彭玉奇也向诸葛亮兄弟俩发出邀请,叶县已被曹仁攻下了,这里已是曹操的地盘了。无亲无故的,你们呆在这儿也没啥意思了,不如和我们一起回宛城吧。
根据逵富太的《智圣诸葛亮》所载,诸葛亮和诸葛均在叔叔诸葛玄去世后,辞别婶子王氏,去了南阳。
叔叔去世后,诸葛亮和诸葛均小哥俩唯一的靠山也倒了。思前想后,无处可去,俩人不知不觉已泪如雨下。突然,诸葛均停止抽泣,用衣袖抹了把泪,然后郑重其事地对诸葛亮说:“哥,晁民哥临走时不是说了,叶县住不惯的话就让咱们赶快回南阳。”诸葛亮用手爱抚地摸着弟弟的脑门,会意地笑了笑说:“哥哥我也是这样想的。走,咱这就去找林海峰、彭玉奇他们。”
平顶山市叶县的诸葛庙街
诸葛亮经过再三权衡,最终决定到距叶县最近的宛城落脚。家住卧龙岗南边彭营的彭玉奇说,卧龙岗那片荒坡地是我家的林地,任由你们小哥俩开荒耕种、养鸡养羊、结庐而居,在这乱世,解决温饱不成问题的。除了林海峰、彭玉奇的盛情邀请之外,宛城不是还有家境殷实热情好客的远房表亲晁家可依靠嘛,晁民兄是仗义执言的汉子,殷勤随和,踏实可靠;南阳还有一位刚直不阿的医圣张仲景呢,多次去医事堂给叔叔取药,一来二去的都是老熟人了,张仲景有大爱,悬壶济世,垂爱苍生,善待穷人,他把中药包在面皮里做成饺耳,煮上一大锅,百姓们排着长队喝饺耳喝热汤,治疗伤寒冻疮。张仲景也是诸葛亮哥俩在乱世中遇到的最温暖的人,是他们最所敬仰的人。想到这里,小哥俩草草打理完行装,就去找林海峰和彭玉奇了,准备搭他们的货车回宛城。
关于诸葛亮在叶县之事,在《中州杂俎》《嘉靖南阳府志》《古今图书集成》《叶县志》等均有提及:“ 叶县平山下有诸葛之旧坟墟”,更是石锤铁证。
明代叶县县令牛凤撰写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文为证,碑高6尺、宽2.2尺、厚0.8尺,如今还在平顶山市妇幼保健站附近保存完好。
叶县令牛凤所作《诸葛故址》诗:
峰头高望两南阳,遵养当年寓此邦。
山麓断幢题姓字,道周荒草没行藏。
卧龙一去风云散,梁父重吟感慨长。
墟畔至今存古庙,衣冠犹侍汉中王。
另据“ 叶县融媒”载文:“诸葛亮少孤,曾寓居平顶山。”
平顶山和叶县的考证做出了一个界定,诸葛亮的一生分为前27年和后27年两个阶段。人们对其后半生的27年,已经作了充分的研究,即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一年诸葛亮27岁)接受刘备三顾,纵论天下大势,至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这年诸葛亮54岁)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而对其前半生即27岁以前的生活状况,各种历史文献都语焉不详。因此,诸葛亮前半生的生活情况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
1994年,平顶山市有关专家在市区诸葛庙村发现了一通明代石碑,上面刻着明代南京太常卿、叶县人牛凤撰写的《改正(即今意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根据牛凤的记载,并结合平顶山市在诸葛遗迹考古上的新发现,专家确定,诸葛亮少年时代在叶县有过短暂的客居学习生活。这一新发现,无疑对诸葛亮27岁以前的历史空白是一个填补。很有史学价值。
根据专家们对叶县碑刻考古,认为诸葛亮前半生的27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葛亮8岁以前在家乡琅琊郡阳都度过了童年;第二阶段,诸葛亮8岁~17岁离乡避难,少年时代在平顶山下寓居过。第三阶段,诸葛亮17岁~27岁定居南阳躬耕陇亩,度过了青年时代。
叶县诸葛庙遗址明代《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
对叶县的考古数字提出以下异议:根据山东籍贯北京媒体人高润祥的记述,诸葛亮离开家乡的年龄是195年,不满15周岁。高润祥家乡的村庄就是诸葛亮的故居地,山东沂南县阳都古城,即今天的砖埠孙家黄疃村。那里有诸葛家族的祠堂、碑刻,还有诸葛亮的铜像。高润祥花了近十年的功夫搜集史料考证,才写出《诸葛亮少年在阳都》,他的考证应该更符合史实。
综上所述,按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做出一个客观的推断:诸葛亮195年不足15岁时离开阳都(出自高润祥著《诸葛亮少年在阳都》),和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叔父到豫章郡,又辗转来到荆襄做短暂的停留,最长不会超过两年;公元197年冬季,诸葛亮兄弟俩随叔父诸葛玄去叶县赴任,在叶县只有短短几个月的一段时光,诸葛玄去世后,就随宛城人林海峰、彭玉奇到南阳投奔晁民,并躬耕在彭玉奇家的岗坡地卧龙岗上。这时的诸葛亮将近17岁,平顶山叶县考证的这个时间段相符。
正如平顶山叶县考证的那样,诸葛亮17岁来到南阳,到27岁初出茅庐,在南阳卧龙岗整整生活了十年,当然,这期间,他经常外出游学,但根据地一直在这里没变。直到他入蜀安定下来,才把诸葛均接走。
诸葛亮的号“卧龙”就是他躬耕南阳的实证。“卧龙”是什么来头?那得从“卧龙岗”的得名说起。一千九百多年前,王莽的人马把刘秀追到了南阳西南郊区时,刘秀已经人困马乏,走投无路。猛抬头,忽见一位农夫正在岗上耕地。刘秀便向农夫求救。当时,秋收刚过,场光地净,无遮无拦。农夫一见来人被众人追赶着,情形危机,农夫眼疾手快,用手猛摁犁铧把泥土往深处耕了一犁,只见泥土翻起叠落两边,留出个长条形的犁沟,不长不短,正好可躺下一个人,农夫示意刘秀赶快趟进沟里,又倒犁一铧,散出一些碎土,轻轻地洒落在刘秀的衣衫上。王莽领人马赶到时岗上,刘秀早已没了踪影。刘秀躲过了一劫。
没几年, 刘秀夺回了大汉江山,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卧躺岗上逃难的这个故事就在南阳传开了,为了纪念刘秀,南阳人便把这里称作“卧龙岗”,卧龙岗之名除了地形酷似一条俯卧的巨龙,事实上,还真的卧过一条真龙天子呢。东汉以前,这里叫“八里岗”,距南阳老城区八里路而得名。后来就叫“卧龙岗”。
显而易见,先有“卧龙岗”,后有“卧龙先生”。几百年以后,诸葛亮来到卧龙岗耕读生活,才因居住地“卧龙岗”之名而取号“卧龙”,就像苏轼取号“东坡”一个道理。
话说这诸葛亮诸葛均小哥俩,主义已定,欲往南阳。林海峰、彭玉奇拉货的马车已经停在了眼前。诸葛亮把行李放在货物上边,林海峰用绳子拴实了。诸葛均上窜一下,坐在了车帮上,诸葛亮欠身坐在弟弟旁边。这架承载着三国某种命运的拉货马车,叮咣叮咣向南阳驶来。
两个身单力薄的无助少年,神情抑郁,一脸茫然,在料峭的寒风中,瑟缩着身子,紧紧地靠在一起。诸葛亮拢了拢弟弟的衣襟,嘴里哈出一口热气,在手上搓了一搓,捂在了弟弟诸葛均冰凉的小脸颊上。
丁小琪 2019年8月11日-19日 12月7日再次修改 桃李居
参考资料:
1.《人文趣事 叶县传说故事 》——《诸葛亮与叶县平顶山》
2.《中国药店》杂志2005年第08期 ”宛西制药“冠名栏目”张仲景系列小故事之 《张仲景给诸葛玄看病》“
3.中华书局1960年版《诸葛亮集》
4.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明代何宇度《如蜀记 蜀部杂钞 益部谈资》
5. 晁好德《晁氏家族家世文化之三国益部谈资》
6.李万卿《再揭秘:先有南阳卧龙岗,而后才有卧龙先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
作者简介: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音乐教育和新闻学双本科学历。著名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新锐诗人”。有数百首诗文被多家报刊杂志转发。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爱情伸长了手》。文化随笔《金诗银典》即将出版。
丁小琪的诗歌沉稳而自醒,干净明晰,直接而又充满暗示,诗人的智慧和意义的消解在她的诗歌中同时呈现,散发着狡黠和叛逆的气息,微言大义,使人的触觉变得尖锐而敏感,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像平静湍急的暗流,充满阅读的快感,她口语式的陈述,犀利、诙谐、幽默、让人读来忍俊不止,时常会捧腹大笑,丁小琪的诗歌彰显着强烈的后现代时尚感。”
丁小琪先后师从中央乐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李展和中央音乐学院吴天球、郭淑珍教授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后师从画家董建、张若平、李宝玉、尹先敦等大师学习书法和中国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