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问题
张念瑜
东汉末年,中国的政治局面进入动荡年代,并一直持续到隋唐。史学家往往称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见1-1)。关于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的钱币铸行问题,我已专文做过介绍。所以,本文只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铸行问题。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货币义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并且, 许多政权没有铸行钱币,市场流通前朝旧币。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采用实物,政府向公务人员发放俸禄也多用实物。所以,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赋税征收的形式;二是俸禄发放的形式;三是钱币铸行与货币流通问题。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征收形式
1.两汉的赋税制度。两汉时期赋税主要包括田租、人头税和工商税。汉初,刘邦征田租为6.67%(“十五而税一”),汉文帝以后及东汉征3.33%(《汉书·食货志》)。曹魏对东汉的赋税制度有重大的改革。曹魏将田租改为每亩交租四升;将人头税(算赋)征收钱币改为按户征收实物,即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1]。
2.西晋的赋税制度。晋在灭吴统一中国后,实行“占田制”,与曹魏一样采用实物税,称之为课田“户调法”。田税为每亩8升;以户为单位缴纳“调”:男丁为户主的每户年纳绢3匹、绵3斤;以妇女为户主或以次丁男为户主的每户年纳绢1.5匹、绵1.5斤;边郡民户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按地方远近,每户纳賨布1匹或1丈[2]。
3.东晋与南朝的赋税制度。
东晋沿袭了西晋的赋税制度,但有调整。咸和五年(330),成帝司马衍始度百姓田,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哀帝司马玉隆(362年)减田租为亩收二升(《晋书·食货志》)。征收户调时,与西晋一样,地方官首先把所辖编户按家庭赀产分成九等,然后按等定数加以摊派。这种办法,叫做“九品混通”。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另有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供各级官吏俸禄之用。丁女的租调负担为丁男之半。
南朝宋齐的赋税制度大体上沿袭东晋的成例,即按户征收赋税,民户缴纳调粟和调布。由于南朝产麻多,桑蚕少,民间织布多,织绢少,所以改征调布。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减半。
南朝梁陈的户调法与宋齐不同,宋齐是按民户资产定租调,而梁陈则是按人丁定租调(又回到人头税)。除了正常的户调田租两税以外,还有许多杂税和杂调。
4.十六国的赋税制度。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记载十六国(304-439年)的纪传,但实际不止十六个王国。在这十六国中只有西凉、前凉是由汉人建立的政权。十六国的赋税制度的特点主要是:(1)以实物征收;(2)有赋税制度的王国大多借鉴了西晋的赋税制度,并做了改变(参见表1-1);(3)有的王国并没有赋税制度或史籍没有记载。前凉(汉)、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南凉(鲜卑)、胡夏(匈奴铁弗)没有明确的记载。实际上,鲜卑族建立的王国多没有赋税制度。
5.北朝的赋税制度。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的皇帝都是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和曾孙。但权臣高洋通过禅让方式以北齐代东魏;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北魏在实施均田制之前实行的是西晋的“九品混通”的办法。实行均田制后,实行“户调式”,即包括田租和户调两部分。北齐的赋税制度,大致与北魏相同(见表1-2)。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务人员俸禄形式
官秩是指官吏依品级而定给的俸禄。俸与禄一开始是两回事。“禄”是指禄爵,从国家那里所受之食;“俸”是指薪资,多用钱物形式发放[5]。
西汉时期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汉代的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如“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低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由于西汉货币经济比较发达,在发放俸禄时,或是一部分用谷粟,一部分用现钱;或完全用铜钱[6]。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钱币与实物各半[7]。
从曹魏开始实施官品制,官员分为九品。到北魏太和末年颁布《后职员令》,官分九品,品别有正从之分,九品等级中, 前三品各为正、从, 四至九品正、从外又有上、下阶之别, 合计共9 品、18 等、30 级(《魏书‧官氏志》)。这种品官制度为后世沿袭。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曹魏时期发放粟米为俸禄。至西晋时实行占田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8]。同时,西晋还制定了官秩。三公(包括开府仪同三司)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281),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元康元年(291),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对其他二至九品官的官秩都有具体的规定[9]。
五胡十六国时期,如果实行官秩的王国,基本上沿袭了魏晋的传统,对少数民族政权也会保留其民族特色。根据史籍记载,汉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有俸禄(徐美莉.2006)。
东晋基本上沿袭了西晋的俸禄制。南朝宋、齐、梁、陈,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参见表1-3)。
北魏前期沿袭拓跋鲜卑族的传统,对官员实行班赐制。孝文帝行均田制,对地方政府官员随地给公田。孝文帝推行的新租调制所征收的租调,一部分是用于官员俸禄的。北魏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用帛之实物发放的。东魏沿袭了北魏俸禄制度。北齐官吏级别沿袭北魏行九品制(《隋书·百官志》),俸禄以帛[10]计(表1-4)。北齐地方长吏各分上中下三等九级(按户口多少):州刺史从300匹至800匹不等,郡太守从220匹至500匹不等,县令从50匹至150匹不等(表1-5)。
西魏时行《周礼》(《周书·文帝纪下》)。北周承西魏之制,将九品改成九命,每命分二,以正为上,共18命。又行五等封爵,即王、公,正九命;侯,正八命;伯,正七命;子,正六命。禄制以石为准(《通典·职官》)(见表1-6)。
三、两晋和十六国时期货币问题
(一)两晋时期的货币问题
西汉是中国古代经济货币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但西汉反货币主义的经济思想与政策也得到发展和应用。在东汉,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反货币主义的思想与行为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三国时期存在货币战,蜀汉和东吴大量铸行钱币,而曹操在称相前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使用谷帛为交换的媒介。曹丕称帝后曾施行谷帛易市。魏明帝曹叡“行五铢钱” (《三国志·明帝纪》)。
两晋继承了曹魏的传统。两晋政府征收赋税和发放官员的俸禄都用粮食和布帛。政府开办的工程直接征劳役。因而,西晋政府未铸行钱币,民间使用的是两汉和三国时期的旧币。东晋时中央政府并没有铸行钱币。安帝元兴中(403),桓玄(369-404年)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后遭到孔琳反驳而未实行[11],但官僚地主沈充(?-约324年)铸“沈郎钱”(彭信威:59)。沈充铸大孔小钱,面文“五朱”,俗称“沈郎五铢”或“沈郎钱”。直径约2厘米,重1.5克上下;铜色发白。沈郎钱有“五朱”传形者;亦有极少钱文书为“五金”者。
(二)五胡十六国时期时期的货币问题
从史籍记载来看,后赵(羯)、成汉(巴氐)和前凉(汉族)、胡夏(匈奴铁弗)曾铸行过钱币。
公元319年,后赵(319--352) 石勒铸行“丰货”钱。丰货钱有篆书、隶书两种,其钱文由右向左横读,钱面分有内廓或无内廓,钱径多为2.4厘米,重2.1克至2.8克(图1-3)。
汉兴钱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汉兴线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竖汉兴”或“直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汉兴钱径约1.67厘米至1.7厘米,重0.7克至1.1克,钱文隶书,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左右,两字皆顺读,近于其他蜀地铸钱形制(见图1-4),另有钱背刻有阴文者。汉兴钱主要见于四川,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前凉(301--376)张轨所铸“凉造新泉”,是我国首例以国号为名的圆形方孔钱。“凉造新泉”,币文篆书,直读,有小样、大样之分。小样,直径1.8厘米左右,重1克左右(图1-5)。
胡夏或大夏(407-431)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王莽钱币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是中国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的首例。因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少,现在市价一般在20万至140万之间。
四、南朝的货币问题
自东晋以后, 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继之而起的宋、齐、梁、陈四朝, 便一改前代官府不铸钱的做法, 铸造了大量新名称、新形制、重量不等、成色不一的钱币。
(一) 刘宋钱币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铸行四铢钱(见图1-6)。其形制略仿汉五铢钱。元嘉二十四年(447)铸行大钱,以一当两,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废止。(《宋书·文帝纪》)。孝武帝孝建元年(451)铸行孝建四铢钱(见图1-7)。钱的一面铸文“孝建”,另一面铸文为四铢。后只留孝建年号,而除去四铢字样,重约一公分左右,实际上为二铢钱。永光元年(465)铸行二铢钱(见图1-8),钱文改为永光,后又有景和年号的钱(见图1-9)。三者均二铢钱(彭信威:161)。
(二)萧齐铸币
刘宋被萧齐所灭,但萧齐仅享国24年。萧齐接受了刘齐的经验教训,慎重铸钱。萧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482)曾计划铸钱,但没有实行。齐武帝萧颐永明八年(490),派人到四川在西汉邓通铸钱的旧址鼓铸铜钱一千多万钱(《南齐书·刘峻传》)。后因成本过高而停止。蜀地铸出的五铢钱,虽然沿用汉五铢钱形制,但钱文“五铢”字样类似孝建四铢,背面间或有阴文数目字,也不能被民间接受。
(三)萧梁铸币
南朝萧梁(502-557年)享国55年。萧梁货币经济发达,政府征税也用货币计算。官私均需货币。因而,政府铸行的钱币名类和数量多,民间盗钱也多。《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鄂、江、湘、梁、益用钱”,“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这些钱大都形制不同, 面值和轻重不一, 致使流通领域十分混乱,因而梁武帝曾多次下诏,规定除政府新铸的两种钱,其他钱币禁止流通使用, 但民间却依然使用如故。为了整顿当时的货币流通秩序,至普通四年(523)梁政府“尽罢铜钱,更铸铁钱”(《隋书·食货志》)。
(1)天监五铢。粱武帝天监元年(502)铸行,钱文“五铢”,背有内外郭,直径2.4厘米,重3.4克左右,铸工整(见图1-10)。
(2)公式女钱。粱五铢钱中无轮的称之为女钱(见图1-11)。
(3)五铢“铁钱”。粱武帝普通四年(523)铸行,背有四出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大规模铸行的铁钱。铁钱种类很多,如“大吉五铢”、“大富五铢”、“大通五铢 ”(参见图1-12)。南粱朝廷铸铁钱的目的本是整理币制,但由于铁钱容易铸造,私铸更多,引起物价飞涨,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大同期间(535-545年),铁钱堆积如山,民间交易都要用车载钱,无法计枚使用。流通中铁钱以“陌”计算,开始时100 钱为一陌,到梁武帝末年,竟以 35枚为一陌,钱币的信誉日益降低,陈灭梁以后,铁钱被废止。
(4)两柱五铢、四柱五铢。在五铢 钱中,有一种面穿上、下各有一个星纹的,俗称“两柱五铢”(见图1-13);面穿上、下和背穿左右各有一个星纹的,称为“四柱五铢”(刘健平.2011)。梁四柱钱是一种虚值大钱,其钱币的轻重大小与当时流通中的钱币有所区别(见图1-14),但四柱钱似乎就没有铸造成功, 即使铸成了也难以流通使用,很快便被熔毁了(刘森.2008)。
(四)陈国铸币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557-589年)。陈享国32年,陈朝铸币不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铸行五铢钱,也称“天嘉五铢”。初出一当鹅眼、剪边小钱十。直径约2.4厘米,重3.4克左右(见图1-15)。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此钱铜质优良(见图1-16)。但是,尽管太货六铢铸造精美,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1枚值10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
五、北朝钱币
北魏前期货币经济并不发达,“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魏书•食货志》)。也就是说,至太和年间,北魏开始由政府铸行钱币。实际上,在北魏前期是存在商品交换的。魏太宗拓跋嗣“教行商贾,阜通货贿” (《魏书•食货志》);政府支付粮食、布帛运输费用用的是布帛(《魏书•食货志》)。在汉族地区仍然沿袭自晋以来的传统,使用前朝旧钱和谷帛货币,少数民族甚至用牛马作为交换的中介(史卫.2004)。
北魏铸行过三种钱币。太和十九年(495),铸行五铢钱,钱文“太和五铢”(见图1-17),并要求内外百官禄都准绢给钱,每匹绢值200钱。允许民间私铸。世宗永平三年冬(510)又铸五铢钱(见图1-18)。(肃宗)永安二年(529)秋,诏更改铸,钱文为“永安五铢”。但肃宗时期,“京师及诸州镇或铸或否,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致商货不通,贸迁颇隔。” (《魏书•食货志》)。由此,北魏在这种混乱中走向分裂。
东魏武定(543-550年)初曾改铸,仍称“永安五铢”(见图1-19);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和十二年(546)两次铸五铢钱(见图1-20)。
北齐初年沿用永安五铢,“文宣受禅(天保四年即公元553年),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见图1-21),重如其文”(《隋书•食货志))。
北周铸行过三种钱。《隋书•食货志》载:“武帝保定元年(561)七月,及更铸布泉之钱,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 (见图1-22)。北周“建德三年(574)六月,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大收商估之利,与布泉钱并行……至宣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十一月,又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十,与五行大布及五铢,凡三品并用”(见图1-23和图1-24)。
六、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是乱世,也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破坏、太多的杀戳,但也有诸多的创新,为隋唐盛世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
魏晋南北朝宗教信仰矛盾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但题目太大,没有精力写下去。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问题不再写文章。
第一,西汉之后货币化程度不断降低,是儒家农本主义政策的结果。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黄金时代之一。西汉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货币化程度非常高。但是,西汉秉承农本主义经济政策,流行反货币的思潮。而到东汉,货币化程度是不断降低的,曹魏和两晋政府曾拒绝使用铜钱,征收赋税和发放官员俸禄都用谷物布帛。两晋没有铸行钱币,民间用前朝旧钱或用谷物布帛做交换的媒介。政府主要使用谷物和布帛的做法一直持续到唐代中期“两税法”实施时为止。历朝历代政府为什么不用钱币纳税和发放俸禄呢?其根源是要保证农业这个根本,要抑制商业这个末。这就是儒家的农本主义。但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农本主义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以“固本去末”为理由而罢钱却是荒唐的。
第二,政府铸行钱币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货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由于有了货币,才极大地节约了交易费用。封建国家不顾社会的实际需要,政府强制性地用谷物布帛做交换的媒介,人为地抑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低效的。东晋安帝元兴中(402-403),桓玄辅政,立议废钱用谷帛。孔琳主张用钱而不用谷帛,并阐述了用谷帛的害处:“谷帛为宝,本充衣食,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秏弃于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自于曩。”,“朝议多同琳之,故玄议不行。”(《晋书·食货志》),最后还是按照桓玄废钱用谷帛的主张。然而,在民间,对铜钱的热度是非常高的。西晋文学家鲁褒《钱神论》认为铜钱 “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晋书·鲁褒传》)。北魏王澄(269-312年)在奏折中说:“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负担之难,钱之为用,贯繦相属,不假斗斛之器,不劳秤尺之平,济世之宜,谓为深允。”(《魏书·食货志》)。由此可见,偏执于政治正确而不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不利于国计民生。
第三,南朝货币经济发达,但货币管理混乱,政府通过轻钱来搜刮民利。
南朝包括刘宋、萧齐、萧梁、陈国四个王朝。南朝各个王朝都对经济进行了大开发,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朝货币经济很发达,但货币管理混乱。
南朝都是汉民族建立的政权。汉文化那种重视社会等级制度,并由世族豪强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治经济资源,从而出现世族豪强之间争斗和极度腐败。南朝宋、齐、梁、陈差不多都铸轻钱,主要是为了搜刮民利。政府铸钱一般采取尽量少用铜的偷工减料的办法,而民间私铸、盗铸严重,导致南朝经济衰颓、钱法紊乱。
第四,北朝货币经济相对欠发达,但货币管理好于南朝。
十六国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北朝货币经济相对欠发达,北魏前期主要用谷帛、牛羊等牲畜做交换媒介,也用前朝旧钱或“土钱”。北魏孝文帝开始铸钱币。北魏铸行过“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和西魏都铸行过“永安五铢”;北齐改铸常平五铢;北周三货币均为方孔圆钱,钱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北魏孝文帝时期因允许私铸,导致劣质钱充斥,造成物价不断剧烈波动;北周三品钱币都是虚钱,以一当十,也是搜刮民利。
第五,两晋南北朝时期铸币的创新。
两晋南北朝时期铸币的创新主要包括:(1)前凉(301--376)张轨所铸“凉造新泉”,是我国首例以国号为名的圆形方孔钱;(2)大夏(407-431)赫连勃勃铸行的“大夏真兴”钱是中国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的首例;(3)南朝萧梁于粱武帝普通四年(523)铸行的五铢“铁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大规模铸行的铁钱。
注释:
[1]《三国志·魏志·武帝记》。
[2]张念瑜.西晋的占田制[OL]. 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671047819.html。
[3] 《敦煌资料》第一辑所载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户籍残卷;《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http://www.xiexingcun.com/zhongguotongshi/7080.htm。
[4]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收有北凉征发役作和有关兵役的文书,还有若干份名籍,证明北凉存在徭役的征发。
[5]《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郑玄注: “禄,所受食。” “俸”, 《说文》无,徐钰云:“俸,本只作奉。”作名词可以是奉献物也可以是接受物。由朝廷发给官吏的生活费用,或官吏从朝廷所受所需都叫
“奉”。后区别为“俸”。早期的“俸”都是用粮食来发放的,《史记·孔子世家》:“奉粟六万”。后来可以用钱、绢帛等,《玄应音义》卷十六“俸禄”注: “俸,与也。米赐钱皆曰俸也。《汉书·禹贡传》:“拜为谏议大夫,秩八百石,奉钱月九千二百。”(沈小仙,2007)。
[6]“武帝初即位,待诏公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汉书·贡禹传》:“拜为谏大夫, 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
[7]刘昭《续汉志》卷二八引荀绰《晋百官表》。
[8]《晋书·食货志》)(张念瑜,西晋的占田制[EB/OL]..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671047819.html。
[9]《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
[10]1匹或1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书·食货志下》);“旧制,民间所织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疋,六十尺为一端,”(《魏书》志第十五《食货志》)。“旧制,人间所织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疋,六十尺为一端。”(《通典·卷五·食货》)。
[11]《晋书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食货》。
[12]]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3240606。
[13]](http://www.59898.com/qinchao/fenghuo/4905.html。
[14](http://www.zk71.com/gudong_9008/products/gudong_9008_65996430.html。
[15]http://www.huitu.com/newmedia/detail/20181214/182500344901.html。
[16](http://www.jibi.net/News/zpsx/11239496.html。
[17]http://beijing.liebiao.com/yishupin/426686990.html,
[18]http://www.zk71.com/mingjing_2288/products/mingjing_2288_67989433.html。
[19]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662441。
[20]http://gqyd.airmb.com/2019/0801/71801.html。
[21]http://bbs.sssc.cn/thread-8877962-1-1.html。
[22]http://gqyd.airmb.com/html46/2019/0701/69257.html。
[23]http://bbs.sssc.cn/thread-8967744-1-1.html。
[24]http://gqyd.airmb.com/html46/2019/0701/69254.html。
[25]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Auction_Show.asp?Id=81236。
[26]http://www.59898.com/hanchao/huoquan/3041.html。
[27]http://www.jibi.net/News/zpsx/145019692.html。
[28]https://www.mala.cn/thread-15552708-1-1.html。
参考文献:
·(唐)房玄龄等《晋书》。
彭信威,2015.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大渭.两晋南北朝的官俸[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4).
曹文柱.东晋南朝官俸制度概说[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1)
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前赵的法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
沈小仙.禄·俸·秩·穀·薪[J].辞书研究,2007(01)。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的官俸[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4)。
徐美莉.十六国俸禄探微[J].甘肃民族研究,2006(4)。
刘玉民.南北朝货币盗铸问题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黎大祥,张河生.十六国时期的货币探讨[J].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2002。
夏泽.略论前凉的商品货币政策[J].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2001。
邹志谅.五铢稚钱考[J].中国钱币,2000(2)。
刘健平.浙江湖州首次发现南朝梁二柱五铢碎陶范[J].中国钱币, 2011(01)。
《中国钱币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2008.中国钱币大辞典[M].中华书局。
刘森.南朝梁四柱五铢钱说[J].中国钱币,2008(2)。
昭明,2007.中国古代货币[M].百花文艺出版社。
叶真铭.南朝刘宋铸币有特色[J].江苏钱币, 2014(1).
史卫.北魏货币使用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 2004(01).
版权声明:文中有的图片可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之删除。“弩之的专栏”的博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同意,各类刊物和媒体不得转载。对学术性抄袭,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ngnianyu.blo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