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尔汗,著名维吾尔族舞蹈家
黎明羌笛
论及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界最有名的舞蹈家和最早的民族表演艺术的传播者,人们几乎毫无异议地会共同推举康巴尔汗女士,正是因为有了她,以及同行们的努力奋斗,维吾尔族舞蹈才名正言顺地升跃为中国少数民族四大民间舞种之一。
人们需知道,康巴尔汗在生前在国内外的社会知名度颇高,她不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主席,而且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以及中国妇联常务理事。生前,她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与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康巴尔汗的名字如同美国的邓肯、苏联的乌兰诺娃一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国维吾尔舞蹈的代名词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因为经过她巨大艺的术成就,不仅提高了鲜为人知的维吾尔舞蹈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崇高声誉,而且康巴尔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属于维吾尔人民,也更属于她的美不胜收的民族舞蹈表演艺术世界。
1、跻身于苏联民族舞蹈家的行列
20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生在新疆喀什噶尔古城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康巴尔汗,好像她的问世就是为了美丽动人的民族舞蹈而来的。她从小就有出色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天赋,无论是平素赶集,参加婚礼,还是逢年过节,去“艾提尕尔广场”参加社会活动,她总像一只小鸟或小鹿一样,欢天喜地整天唱不完、跳不够。
尚待小康巴尔汗抽条拔高、舒展肢体,成长为楚楚动人的少女时,艺术命运之门不期而至向她敞开了。父母将酷爱民族民间舞蹈的康巴尔汗直接送到国外深造,她被毗邻新疆的苏联乌孜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的“塔玛勒哈侬舞蹈学校”选中,经过一系列科学而严格的形体与节奏训练,康巴尔汗脱颖而出,悄然成长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民族舞蹈艺术演员。
三十年代末,荣获过国家红旗勋章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阿拉木图红旗歌舞团慧眼识玉,从舞蹈学校选拔走康巴尔汗,她在许多苏联著名舞蹈家的帮助教诲之下,奠定了雄厚的综合艺术基础。她既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原有的质朴、健美、活泼的民族舞蹈风格,又逐渐掌握了西方芭蕾舞经典作品那种轻盈、细腻、飘逸的内在艺术神韵,俨然幻变成一位美丽动人的舞蹈天使。
康巴尔汗在民间艺术和古典艺术的海洋中贪婪地吸吮着,她渐渐丰满了羽翼,成熟了技艺,成为“红旗歌舞团”不可多得的杰出独舞演员。她的卓然超群的艺术才华终被世界名人发现,莫斯科音乐舞蹈学院派人将康巴尔汗接到苏联民族歌舞荟萃的首都,并创造机会让她与大名鼎鼎的苏联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克里姆林宫大剧院同台演出。顷刻间,从新疆天山脚下飞出的小鸟,成为万人仰慕的维吾尔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的芳名传遍整个苏联和东欧各国。
因为从小生活在维吾尔族群居的地方,康巴尔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传统文化,加之她在苏联专科艺术院校又接受了正规的舞蹈训练,并有机地吸取中亚和东欧各国、各民族文艺的优秀精华,故使她的舞蹈艺术风格不同凡响,更具有稳健、优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当时,康巴尔汗随着莫斯科音乐舞蹈学院演出团在苏联各地演出,所选定的节目是维吾尔族舞蹈《林帕黛》和乌孜别克舞蹈《萨哈都吾帕尔》。她将自己从母亲和长辈那里学到的,并加以发挥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特具的民族风采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在世界诸人士的面前。她所赢得的反应是观众赞叹不绝和雷鸣般的掌声。
康巴尔汗以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特殊的民族感情所凝聚的东方艺术风貌,向西方世界炫耀维吾尔舞蹈的巨大艺术魅力。
2、效力于新疆民族舞蹈事业
当鲜花和掌声把康巴尔汗簇拥到名誉的巅峰时,她没有滞留国外享受荣华富贵,而是首先想到的是苦难的祖国需要高雅艺术启迪,想到水深火热年代新疆各民族歌舞艺术需要拯救。康巴尔汗与母亲和妹妹古丽列然姆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借道塔城巴克图口岸回到新疆首府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市)。在这里,她与妹妹正好赶上参加“全疆各民族歌舞比赛”,姐妹俩一鼓作气接连表演了十几个精彩的中外民族舞蹈,让人们大开眼界,连声叫好。其中最令人称绝的节目是康巴尔汗的《林帕黛》和《乌夏克》,以及古丽列然姆的《木希格拉提》。 康巴尔汗和妹妹古丽列然姆虽然都在“苏联塔玛勒哈侬舞蹈学校”从学,但是由于她们两人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不同,故其舞蹈表演所呈现的流派风格却大相径庭。康巴尔汗所跳的《林帕黛》和《乌夏克》是由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中选择古典音乐大曲所编舞,采用了古典舞蹈的稳健、俊逸和高雅风格,出场时的碎步和背影如美丽的雕塑缓缓在移动,只见她微颤耸肩之举,流淌着活鲜鲜的生命情韵;再有她那嫣然的亮相与微笑,如同灿烂的太阳和盛开的鲜花。康巴尔汗那柔美的舞姿则如天空飘浮游移的浮云,观之实在令人陶醉不已。 然而古丽列然姆却以另外一种艺术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同样气度不凡,美如天仙。她集古典芭蕾舞和西方现代舞之艺术精华为一体,所表演的《木希格拉提》充分显示了乌孜别克族舞蹈的轻盈、欢快与活泼的热烈气氛。她的手指、手腕、脚脖、颈部挂满了清脆的铜铃,并且双手灵活地夹击着滚圆的核桃,随着多变的音乐节奏,而错落有致地震响。她以火热的舞蹈气氛感染和激荡着台下的各族观众的心。
康巴尔汗姊妹俩以卓越而娴熟的艺术技巧,潇洒而典丽的神态,以及别具风采的风韵,紧紧地攫住迪化市观众的视听。经过她们的共同努力,精彩的维吾尔族舞蹈在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从国外回来的舞蹈精灵康巴尔汗和古丽列然木的名字自此逐渐传遍了整个新疆和大西北。
从此以后,康巴尔汗经常与妹妹结伴编创和表演各种舞蹈节目,并且积极参加社会上各种音乐、舞蹈、歌剧、歌舞剧的演出。诸如《塔依尔和左合拉》、《热比亚与赛丁》、《帕尔哈特与西琳》和《库米希克孜》,等等。仅20世纪四十年代康巴尔汗就主演了十一部民族歌剧、舞剧,她的歌喉甜润明亮、舞技娴熟、气质高雅,充分显露了民族音乐、舞蹈和戏剧综合表演的才华。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 期,康巴尔汗还根据苏联著名《游击队舞》改编成维吾尔族舞蹈《乌斯曼尼亚舞》。她为此特地剪掉了乌黑油亮的长辫子,装扮成为威武英俊的抗日军人。在文艺舞台上,康巴尔汗随着急促有力的音乐,挥舞着闪闪发光的马刀。此位巾帼英雄驰骋沙场,奋力拼杀,其神态高雅飘逸,身段英姿飒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康巴尔汗为了继承和发扬维吾尔民间舞蹈优秀传统,不辞辛劳地深入农村、山区去发掘、整理民族艺术遗产。她在南疆塔里木盆地找到了民间艺人赫里其汗,潜心向她学习《盘子舞》,这是遗存在"丝绸之路"沿途的民间传统土风舞蹈,当时只保留在街巷饭馆内,濒于灭绝的边缘,有幸得以她的抢救而保存与流传。
她及时地从民间艺人赫里其汗手中将此舞蹈学过来,并精心加以修改与提高。康巴尔汗将头顶上的盘子改变成盛满水的瓷碗。她在手指上箍以金属环、伴以竹筷有节奏地敲击,清脆悦耳,分外动听。这件别致道具的增设,为绰约多姿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增添了丰富的节奏感和艺术情趣。从此,被复活的《盘子舞》走出街巷饭馆,登上了舞台,逐渐成为维吾尔族专业舞蹈家的保留艺术节目。
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维吾尔族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自由活泼的戏谑性歌舞形式,当地人称之为《纳孜空姆》,原本从农村传到城市,但始终不让登文艺大雅之堂,艺人们只能在家庭小院和车马店等地自娱性表演逗乐。另外还有一种维吾尔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莱派尔》也同样遭此命运。康巴尔汗对此忿忿不平,她力排众议四方呼吁,硬是将其艺人同行推上了舞台,改变了他们昔日被动的局面。
她与维吾尔族唢呐演奏艺人阿不都古力商议将民间歌舞搬上专业舞台,引起新疆朝野一片轰动。他们两人结伴相继改编表演了男女双人歌舞《达坂城》、《阿拉木汗》和《黑走马》,顿时好评如潮。康巴尔汗还与古丽列然姆编排了《嚷格姆勒德》和《拉孜鲁古姆》,同样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支持与欢迎。为了表彰康巴尔汗对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杰出贡献,迪化市各界人士举行了盛大的聚会与颁奖大会,新上任的新疆省主席包尔汉还亲自授予她一枚镌刻着“新疆维吾尔演员”的金质奖章。
3、奔赴台湾展示民族舞蹈风采
在新疆,当年最抢人眼球的新闻是新组建的“新疆青年歌舞团”到内地慰问演出,他们带着边疆各族人民的心愿前去南京、上海、杭州、兰州和祖国宝岛台湾,康巴尔汗是该团负责人与最受人们欢迎的优秀民族舞蹈家。一时间,全国各大报刊称她是“天山之花”、“维吾尔之花”、“新疆的梅兰芳”、“新疆第一舞人”。
歌舞团从迪化之南京,又辗转抵达上海,前来欢迎的大多是文艺界进步知名人士,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和著名的舞蹈家戴爱莲亲临车站接应,以及专门前往康巴尔汗的下榻处献花致意。京剧大师梅兰芳还特意邀请她到家中做客聚餐,并且主动提出来与康巴尔汗合影,此盛事一时传为佳话。
远道而来的“新疆青年歌舞团”在南京献演的如《莫斯克拉特》、《乌夏克》、《木乃加提》、《乌斯满尼亚》、《塞依利玛》和《萨巴》等新疆少数民族歌舞实在赏心悦目,令人感到分外新鲜和激动。在康巴尔汗表演维吾尔独舞《天上没有月亮》时,观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满怀地欢呼了起来,人们观之纷纷赞叹“我们面前出现了两个月亮,可是舞台上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美!”
在演出过程中,南京街头高悬着康巴尔汗的巨幅画像,各大报刊争先恐后地刊登她优美的舞蹈剧照,并发表了大量赞誉她的报道文章。在上海演出过程中,康巴尔汗的精彩表演更是得到当地艺术家的高度评价,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在《颂新疆歌舞团》一文中写道:“新疆舞在中国舞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康巴尔汗跳舞具有庄严而流利的动作,使她驾越他人之上。她是一位真诚的舞艺家,具有非常吸引人的个性。”
著名诗人安娥在《我看到了康巴尔汗》一文中细致入微地赞赏:“康的舞艺是较其他的团员更有修养,她的有些矜持的,但不失美妙的姿势,轻盈的但不失豪放的步伐……一看便知是受过相当学院训练的。”
新疆青年歌舞团就像一股春风,似一阵春雷,每到一处,都要引起一阵轰动。他们来到上海卖座率之高,盛况空前。报刊杂志上有人称颂:“歌舞团上演的边陲歌舞……技术之优美,演员之活泼,给沉醉在好莱坞女星之大腿舞之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风尚。”
新疆青年歌舞图漂洋过海去台湾宝岛演出,更是给那里的广大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有著名人士撰文《天山与日月潭》动情地说:“新疆青年歌舞团负有沟通文化的使命,不远千里而来……把新疆文化带到台湾,给台胞留下了春的温暖……使台胞永远怀念醉人的音乐及远处西北的美丽河山。”
以康巴尔汗为代表的“新疆青年歌舞团”成功地将边疆少数民族歌舞带到祖国大江南北,以音乐、舞蹈形式为媒介,沟通了天涯海角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在“新疆青年歌舞团”中,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诸如与舞蹈大师康巴尔汗同台演出的著名演员塔斯巴拉提所表演的《加扎依尔》,她与舞蹈家明娜娃尔合演的《我看得见你的黑眉毛》,以及指导的舞蹈新秀莎依达的《晨舞》等同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历史上这一幕幕精彩的文艺演出场面,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较完善地记录与影像,被拍摄为大型歌舞艺术影片《天山之歌》,得以保留而永载史册。
康巴尔汗不亏为一位杰出的民族舞蹈大师,她不仅以特有的艺术天才将古老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与先进的欧洲古典民族舞蹈融为一体。还有机地将有深刻内涵的音乐灵魂,渗透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艺术之中,使之涂染上梦幻般的诗意和令人销魂的丰富情感色彩。从而为维吾尔族歌舞走向全国与世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由于康巴尔汗和文艺同行的努力,使得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成功地从民间、茶馆、田头、院落走向专业舞台、影视,并当之无愧地步入全国高层次的艺术大雅之堂。为了巩固这个成果,以及建立一个宏大的民族舞蹈艺术群落。康巴尔汗在解放后不久离开了舞台,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艺术教学上,以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全国各地芬芳的桃李。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之后,康巴尔汗放弃了再度出国的机会,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担任了部队文工团副团长。她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打鼓舞》、《解放了的时代》、《顶碗舞》、《解放军舞》等优秀民族舞蹈,并携带这些舞蹈节目去参加西北文代会的演出。继而被荣幸地选进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毛泽东主席看到后,当即责成文化部门将新疆歌舞录入《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艺术记录影片中,为此还书写了著名的诗词《浣溪沙》: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从北京返回后,康巴尔汗欣然从命,前去西安筹建西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她在那里她培养出许多舞蹈艺术骨干,如维吾尔族的再娜甫·沙比提,热娜,哈萨克族的沙里曼,锡伯族的春英等。在此之后,她又奉命回到乌鲁木齐,筹建新疆艺术学校,并兼任校长。相继又培养出一批民族舞蹈优秀人材,如阿吉热合曼、伊不拉音江、阿不力米提·托乎地、玛丽亚姆·纳赛尔、海里倩姆·斯迪克、热衣汗、阿不列孜、乌买尔和伊那也提,等等。至今,康巴尔汗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已遍布新疆各个角落和全国一些主要城市。
回顾民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的艺术历程,经过她培养的学生人才济济、才艺双全,他们当中有的是编创和表演过全国、乃至全世界多次获奖的著名舞蹈编导和舞蹈家;有的是忠心耿耿献身于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功绩卓著的园丁;还有的为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组织者。
每当他们获得崇高荣誉和登台领取奖品时,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启蒙老师康巴尔汗,都不会忘记现代维吾尔舞蹈的奠基人—民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是她用毕生精力创造的梦幻般的民族艺术世界!
转载自《舞蹈大师康巴尔汗》,《伴侣》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