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张钫(张伯英)人物简介
烂柯山人 2020-08-23 0 3046
IP属地: 河南省郑州市

民国人物张钫(张伯英)人物简介

张钫(1886-1966),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河南省新安县人。

幼年念私塾,1902年到陕西;1904年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

一、 张钫简介

张钫(1886年7月17日-1966年5月25日),字伯英,号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

1907年(光绪二十二年)春,他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同盟会。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并与张凤翔等在西安共谋起义,脱离清军统辖。之后,他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兵出潼关,攻打清兵,屡战屡胜,名声大振。

因组织讨袁军事活动,张钫被捕入狱。

袁世凯病故,张钫被释放回到陕西,与于右任组织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其后一段时间,张钫蛰居新安故里。

20世纪30年代,他出任国民政府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受命任国民政府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

1938年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1949年10月,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1949年12月在四川率部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1966年在北京病逝。

二、张钫生平

张钫,字伯英,新安县铁门镇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父亲张清和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鹿州州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随母亲迁陕西。自幼聪颖顽劣,塾师斥之为“朽木不可雕”。驳曰:雕朽木者,庸匠也。

1904年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再入陆军中学读书,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陕西陆军中学堂:亦称第二陆军中学堂,系清末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之一。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校址在西安市北教场,专收西北各省年龄在18~22岁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该校学制为两年,分为步、马、炮、工、辎重5科。课程有普通文化学科和军事专业学科,军事专业学科既学军事理论,亦在操场、野外进行各专业军事训练。学员毕业后即分入新军的步、马、炮、工、辎重各队(连),为“陆军入伍生”,准备升入陆军兵官学堂深造后,任初级军官。

第二陆军中学堂第一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开学,次年十二月毕业,共有学员340名。第二期、第三期共有学员700余名,还未毕业,即爆发了辛亥革命。该校学生积极响应推翻满清统治的西安起义,将学校用于训练的1000多支枪和16万发子弹全部交给起义军,并奉起义军指挥机关命令,在队长马晋三等人带领下,迅速占领蕃台衙门,奋力保护藩库,使70多万两存银未受损失,为以后起义军军费开支打下了基础。西安起义后该校停办,在校学生被编入秦陇复汉军,以后多数充任初级军官。】

1909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翙部任职,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炮队排长,旋升为队官(连长),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仲昭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张钫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宣统二年(1910)六月初三,与井勿幕、钱鼎等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结盟,共同反清;1911年夏的四川保路运动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

因形势突变,张钫与钱鼎等又商定提前举行起义,请张凤翙任西安起义的总指挥。

张钫率少数起义军混入旗人群中潜入禁城,点燃火药库,造成混战局面。在混战中,一面尽杀清室贵族,一面示意张凤翙部攻入禁城,获得起事成功,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张钫负责军令府;不久,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遇难,军政府任命张钫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经过整顿,补充兵源,增加编制,率部在潼关一带与清军激战。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又很差的情况下,潼关三失三得,张钫竭尽全力,率部保卫了陕西的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张钫任陕军第二镇统制,11月,所部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二师,任师长。

1914年6月,出任陕南镇守使;“二次革命”及后来北京政府派兵“围剿”白朗起义时,张钫奉命入四川及陕南征剿,持消极态度,为袁世凯所忌,1915年去兵权,调北京任将军府参军。

护国战争中,张钫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他策动陈树藩、刘镇华起兵讨袁,又以筹办河南民团为名回豫组织讨袁军。

因刘镇华告密,张钫被拘押北京。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病故后,张钫被释放;1917年张勋复辟时,总统黎元洪电令各省出兵讨伐。张钫出任陕西讨逆军第一支队司令,设司令部于潼关。张勋复辟很快失败,张钫撤销司令部返回西安。嗣因遭陈树藩打击、猜忌而离开陕西,居留天津、北京。

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应胡景翼、曹世英等人之邀请回陕,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等组织靖国军,8月中旬到三原,被推举为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当局的统治。

在陕西靖国军面临解体的1921年秋,张因父亲逝世,返回河南新安服丧。在家乡期间,张钫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又与友人王广庆创办陕县观音堂民生煤矿公司,开采观音堂煤矿,发展地方经济。

1924年2月,张钫被北京政府任为“略威将军”;1923年6月,康有为应吴佩孚之邀至洛阳游览,吴佩孚请张钫作陪;1924年冬至1925年春,刘镇华反对胡景翼督豫,矛盾尖锐,张钫与胡景翼、刘镇华均有交谊,奔走调停,但未奏效;胡景翼、憨玉琨爆发战事,张钫又赴前线调处,几乎罹难。

1925年,应于右任之约,去北京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直鲁联军进入北京后,搜捕国民党人,张钫返河南筹划策应北伐军。

【北伐军:北伐军为中国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时期主力军队的通称,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来源庞杂,初期分八个军,宁汉合流后到北伐结束前为四个集团军。1924年9月4日,孙中山组建北伐军,1924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第七次会议,孙中山、伍朝枢、瞿秋白、鲍罗廷出席,议决:发表北伐宣言,及大本营移驻韶关宣言,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号召,进行北伐,联合卢永祥、张作霖“共抗直系”。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军。当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随行;迁大本营于韶关,广州设留守府,任胡汉民为代大元帅兼广东省长;以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

1927年春,应于右任、冯玉祥邀请抵陕参与策应北伐事宜。同年5月,随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河南。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时,广州国民政府将所部由国民军改编为国民联军,任冯玉祥为总司令。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为适应北伐战争需要,又将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冯玉祥为总司令。5月1日,冯玉祥在西安宣誓就任,同时任命石敬亭为总参谋长,何其巩为秘书长,刘伯坚为政治部长。同年6月,冯玉祥附蒋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冯为西北国民军总司令。1928年2月16日,蒋冯在开封会商,同意将西北国民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

1937年8月上旬由原西北军一部组成的第二十六路军为主编组而成,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孙连仲,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是该集团军的基本部队,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第五十二军、第三十二军、第三军都曾加入过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该集团军是七七事变后最早进军华北增援第二十九军的中国军队,曾在琉璃河、良乡等地区抗击日军。后奉令调归第二战区指挥,参加扼守冀晋要隘娘子关的战役。1938年初,该集团军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孙连仲继任集团军总司令,其基本部队编组为第三十军和第四十二军,该集团军在台儿庄战役中是担任坚守任务的主力作战部队,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后韩复榘旧部曹福林的第五十五军、宋哲元旧部刘汝明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也加入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8年11月3日,该集团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冯安邦在大别山战役结束后转进襄樊途中遭敌机轰炸而牺牲。1939年初,该集团军调归第一战区指挥。1940年又划回第五战区,长期驻守豫西南鄂北地区,曾参加过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策应作战。1943年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其基本部队随其调至第六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刘汝明代理,下辖第六十八军、第五十五军及石友三旧部米文和的第六十九军,参加过常德会战及豫西鄂北会战。】

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设立水利局,创办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

【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始建于1929年3月,当时校名为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创办人为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的著名人士张钫,首任校长为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陈泮岭。1931年6月更名为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42年5月改建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与国立河海水利专科学校齐名(现更名河海大学,校长严恺院士原在黄河水专)。1946年7月并入河南大学,组建为河南大学水利系。】

蒋冯战争,张钫参与了策反韩复榘的活动,自此与西北军分道扬镳;中原大战时蒋冯双方正面打成僵持状态,西北军的大刀队和骑兵师给蒋军以很大威胁。面对枪炮打不过的西北军,蒋介石采用银弹、肉弹齐上的方针。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刚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知晓。冯玉祥发电要孙殿英把张钫就地枪决,蒋介石得知给孙殿英电报,要10万大洋赎回张钫。冯玉祥再电,给20万速速枪决张钫。两边抬价,张钫的脑袋迅速涨到60万,蒋介石最终保住了张钫,而张钫在冯军中呼风唤雨,大展手段,拉拢了吉鸿昌、万选才、刘镇华各路十万人马投蒋,冯玉祥一败涂地。张钫的二十路军一度膨胀到8个师之众。

1930年8月,蒋介石发表刘峙为河南省主席,张钫为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张钫把所部改编为陆军75、76师共6个旅,皆是新抚绿林、刀客之类,难以服众,把这些绿林豪客教育成国家的武装,他因此被人戏称为“中原老贼头”。

1932年,曾经率部5万驻防潢川参加对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围剿”,先后任河南全省清乡督办、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豫南特别区抚绥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驻军洛阳,委派专人搜购唐代墓志等石刻千余块,于1935年在铁门镇故园建成石刻陈列室。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交界地带,以土地革命纲领为斗争方针,广泛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斗争以武装主力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坚持斗争两年又四个月。人口约50万,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张钫还购买“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及一批儿童读物,捐赠新安、洛阳、南阳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

1934年奉命率部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任赣粤闽湘鄂“剿共”军预备军副司令。1934年冬,任国民政府第七绥靖区司令官,驻兵江西。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7年,抗战爆发,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所部被分割使用,成为一个空架子;同年10月,顾祝同在苏州要张钫回河南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组建十个师的中原子弟,经费不成问题,他回河南后处处碰壁,才知道这是解除他兵权的花招,他失望、愤懑,整天吸鸦片、嫖妓,无所事事;然而,就在此时,他与中共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代表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坦诚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地跨豫、鄂、皖、湘、赣五省交界,南扼长江,北依淮河,东临皖西,西屏秦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并决定撤销河南、湖北两省委,成立豫南、豫西、鄂豫皖、鄂中等省委或区党委,同时规定党在沦陷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与发展党组织,发动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1月,中共豫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抽调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一个连的武装和60余名干部,组成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挺进豫鄂边区敌后,汇合该地区抗日武装,以信阳四望山为立足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歼灭了一批日伪、游杂武装。6月上旬,陈少敏率竹沟留守处一个中队,信阳挺进队两个中队和50多名干部南下与李先念部会合,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下辖5个团,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委。独立游击大队发动群众打击日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取得了杨柳河、朱堂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11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四望山成立,书记郑位三,统一领导边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1940年9月,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会议召开,选举成立了边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豫鄂边行政联合办事处,许子威任主任。到1940年底,豫鄂边区扩大到19个县的范围,建立了9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全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民兵发展到约10万人。根据地的财经工作、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他由鸡公山移居西安。这以后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又创办西北中学,致力于兴办教育与实业开发;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

【鸡公山:位于河南信阳境内,桐柏山以东,大别山最西端。】

1938年2月,张钫任军事参议院副议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任国民政府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8年10月,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夏去台湾,8月底经广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同年12月,策动并参加了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起义。成都解放后,应贺龙邀请,移住成都。

195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钫到北京,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和政协视察小组赴河南参观。

从1960年起,张钫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三、张钫影响

1911年10月张钫参与策划并领导西安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张钫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还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他曾四处奔走反对袁世凯,也曾在抗战时期大开粮库救济灾民。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

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新安县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张钫平素爱好书法,搜罗古今名人字画法帖;他自已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工楷遒劲沉励。

(一)、千唐志斋

张钫酷爱志石,自号友石主人,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周济他人很大方,而自己的用度却十分节俭,为后来创建“千唐志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张钫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搜集唐代墓志,全国各地凡有唐代墓志者,他不惜重金购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收藏唐代墓志一千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千唐志斋”便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千唐志斋”所藏除唐代墓志一千多件以外,尚有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纵横一千多年,犹如一部志石历史,也称得上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迹,如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撰写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铭》和赵孟頫书写的《宜武将军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还有一些无名氏撰写,志主为勋臣贵戚且史书有传的珍贵史料,以及足以代表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出唐代书法源流规迹的珍贵文献,还有被称为近代书法艺术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父亲《张子温墓志铭》等,都足以为后人法。

书画部分中也是珍品琳琅满目。书有清代王子弘所书行草条幅,北宋米芾所书行草对联,明代董其昌所书行草横披,清代孟津王铎所书行草中堂,刘镛所书草字条幅,陈鸿寿所书汉隶对联,邵瑛所书狂草条幅,以及韩东篱、张人杰、靳志、刘承烈、许震等所书的对联、楹联、条幅、横幅、单幅等等,还有蒋介石撰文、贺耀祖书写的隶体《张母王太夫人寿序》长篇。画有清代大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并题咏的风、雨、阴、晴竹枝四态一组屏扇和名为《醒》的竹幅写竹,有王纯谦手指画的兰草和题咏,还有汉画线刻佛经故事与汉武帝梦境浮雕等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人墓志共出土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斋占有三分之一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千唐志斋收藏的书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堪称国宝的武则天造字十九个,狄仁杰的《袁公墓志铭》是迄今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迹。

千唐志斋收藏的唐代墓志,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些文献资料,补充了史书之所缺,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

(二)、张钫故居

张钫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相隔,占地42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共有房舍120余间,是一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

张钫故居建造于1917年,铁门人习惯称这座宅子为“张公馆”。张钫故居坐北朝南,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

临街铺就的青石高台上,是它的临街房和两扇大门,门口上方各塑一颗硕大的红五角星。由大门进入,一个个院子逐步推进,客厅、餐厅、正房、客房、厢房、小姐楼、仓库、卫兵室等,一应俱全。

张钫故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政府,曾经做过政府招待所,1992年招待所被解散。

此外,张钫在开封的旧居尚有三处:1、乐观街,现开封市草制品厂,原来的建筑已被拆除,1948年开封解放初期,中共开封市委就设在这里;2、开封山货店街原19号院,现鼓楼新天地;3、曹门里朝阳胡同(亦称火神庙后)路北19号,唯一现存;铁塔知止亭今日尚存,亭北侧立有《知止亭碑记》一方,系张钫所撰,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张钫纪事

张钫幼时就读书于乡里,他聪慧机敏,但也比较顽皮。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说:一天,塾师已经开始上课,仍不见张钫到校。等啊,等啊!等了半响才见张钫到校。塾师问他旷课的原因,张钫丝毫不加掩饰地说:独自上山玩耍,忘记了上课。盛怒之下的塾师问他愿打还是愿罚?张钫说:打,几何?罚,若何?塾师爱其机敏,从内心里主张罚而不主张打,便狠狠地说:“愿打,三十戒尺;罚,一顿饭时间写一篇文章”。故意把打说得重一些。张钫当然选择受罚,便对塾师说:“请命题”。塾师胸有成竹地说:“朽木不可雕也”。这是《论语•公冶长》里边的一句话,意思是:“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比喻为顽劣过度的儿童不堪教育。张钫于是磨墨提笔便写,不到一顿饭工夫便写完一篇短文,交给塾师。塾师展卷批审,刚看完第一句便愣住了。文章开头直接入题曰:“雕朽木者,庸匠也”。大意是朽木本不可雕,人人皆知。如果明知是朽木,为什么要强行雕刻,自讨苦吃呢?弦外之意为,我本不是朽木,不要看错了眼。塾师本想善意地罚他一次,反而自落没趣。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