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剧的变迁   白银亮  
紫晨 2022-11-09 0 324
IP属地: IP未知

阜新蒙古剧的变迁


白银亮  

  

  阜新蒙古剧脱胎于蒙古族叙事体短调民歌,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佛寺、沙拉、大巴等乡镇及南梁、推棚、四方庙、官营子屯等蒙古族聚居地,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

  自蒙古族在蒙古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定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间由于印度、西藏宗教的影响和西土默特等地蒙古族的迁徙流入,很多喇嘛僧侣来此传播佛教,并自明末清初开始,先后在阜新地区建起大小庙宇300多座。当喇嘛要求从小学习藏文、蒙文,这就促进了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涌现出很多有造诣的蒙医、蒙师、小说家、说唱艺人和经箱艺人(即寺庙音乐演奏员)。寺庙文化成为了当时民族文化的中心。

阜新蒙古剧的由来

  一、阜新蒙古剧的雏形

  1948年春天,蒙古贞地区解放后,蒙古族群众欢天喜地,组建文艺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泡子村的私塾先生安瑞超编写的《慰问军属》,配以蒙古族民歌《明月》的曲调,进行了演出。其中有对话、对唱,还有扫地、挑水等舞蹈动作。虽然基本还是表演场形式,但已按老贫协、青年妇女、军属大娘等人物角色化妆扮演。1949年春节期间,佛寺村秧歌队慰问军属,北河拦屯的图格勒等民歌手,在秧歌队打场后演唱民歌《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也是一男一女,装扮夫妻,对话对唱,形式别致,内容感人,常常唱得军烈属和群众热泪盈眶,深受人们喜爱。这些形式的演唱,已成为阜新蒙古剧的胚胎。

  二、第一个剧目的诞生

  寺庙文化和口头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号称“东藏”的蒙古贞最大的喇嘛寺庙——瑞应寺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祝词、哀词、查玛、好来宝、乌力格尔、文学创作和翻译)的繁衍和发展,都促使蒙古贞短调民歌很快进入鼎盛时期。

  1951年秋,佛寺小学教师郭振义、布和,为配合“抗美援朝”和实行新婚姻法宣传,最先把一首控诉封建包办婚姻罪恶的短调民歌《桃儿》,节选了部分段落,按照故事情节设置人物,组织学生排练,用一把四胡伴奏,在集市上彩唱演出。《桃儿》的演出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不久,邻近南梁村副村长德力根扎布(锡伯族,汉名韩起龙)从佛寺小学《桃儿》的主演吴金锁处得知情况,又从他经常观看的汉族的京、评、梆子戏中受到启发,觉得光演片段或光演唱而无表演,光有人而“戏”不足,难以满足观众需求。于是,他找来汉文手抄本《桃儿的故事》,让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图力古热(汉名韩起祥)口译成蒙语,再由该村的扎木苏喇嘛执笔,按故事情节改写成较完善的蒙文脚本,更名《花儿》。并于当年冬季,由德力根扎布亲自组织业余剧团排练演出。《花儿》情节完整,表演细腻,服装整齐,伴奏乐件也由一把四胡增到中四胡、低四胡、二胡、横笛等4件,并加进了鼓、锣、钹、木鱼等打击乐。无论在本地各村演出,还是到佛寺、北河拦、团山、卧凤沟、三家子、赵家等地演出,都受到欢迎。1952年春,参加全区文艺比赛大会,受到嘉奖。这年秋冬季,原佛寺《桃儿》剧组也改演了《花儿》,附近水泉村业余剧团也排了《花儿》。于是,诞生了蒙古剧第一个剧目。

  三、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一度兴盛

  南梁剧团的《花儿》剧组坚持活动5年之久, 受其影响,大巴、大板、沙拉、国华等地的民间艺人也相继将更多的短调叙事体民歌敷衍成剧。南梁村《花儿》剧组的活动,直到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才终止。

  1953年起,大板乡二板村农民艺人那木海,先后编写了《云良》《嘎达梅林》《兴格尔扎布》《奔布来》《桃儿》等5个剧目,并亲自参加演出。1962年,还由团长隋凤德带队,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哲盟科左中旗、后旗和达尔罕等地区演出,受到蒙古族群众的欢迎和区政府的多次表奖。哈达户稍乡四方庙村农民艺人尹扎布(汉名包成文),自1956年起,先后编导了《三英》《达那巴拉》等7个蒙古剧。60年代初,他还把《白毛女》《刘胡兰》等译成蒙文脚本交村剧团演出,先后到过扎兰乡的甘珠尔庙、苏勒营子等地。直到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方停止活动。大巴公社道不歹大队农民作者金福山,在1956年至1964年的8年中,共编写《云良》《奔布来》《翻身农民却扎布》《教训懒汉》等七八个剧目,其中《云良》《翻身农民却扎布》上演后曾受到市、县奖励。泡子公社的那木汗,于1963年一年中,编导了《明月》《阿拉坦丁合尔》和《云良》等5个剧目。《云良》和《阿拉坦丁合尔》分别获公社的优秀节目奖和创作奖。该公社教师韩德清还编写了现代题材的蒙古剧《第一个春天》和《除害》,并获县里嘉奖。1956年,阜新县广播站还首次播放了国华公社官营子大队白玉连编导的蒙古剧《奔布来》。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县已有十四个蒙古剧业余剧团,近200名演员,还涌现出郭振义、布赫、扎木苏等十多名蒙古剧作者,积累了《花儿》《桃儿》《云良》《嘎达梅林》《奔布来》等11个由民歌改编的蒙古剧和《翻身民兵却扎布》《教训懒汉》《光荣军属》《第一个春天》《除害》《羊山打虎》《抢妻》等7个现实题材的创作剧目以及《爱社如家》、《刘胡兰》、《白毛女》等汉译蒙文剧本。

“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木汗等蒙古剧作者被打成“牛鬼蛇神”,绝大部分蒙古剧脚本被没收、焚毁,蒙古剧一度销声匿迹。

  四、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复兴

  1979年末,图力古热任佛寺公社文化站站长。在公社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海龙宝(《乌银其其格》作者之一)的支持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再次组织队伍,搞起蒙古剧。首先,他编导并亲自主演了《王子争亲》。1980年参加县首次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创作、表演奖。接着,他先后编写并导演了《乌银其其格》《牡丹仙子》《闹分家》等剧目。其中《乌银其其格》除在本公社、本县演出外,还参加阜新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县、市、省乃至中央画报社、国家民委及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办公室等单位的很多领导观看了此剧,都给予肯定和鼓励。1982年春,该剧组随县政府参观团,去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等地进行慰问演出。截至1982年末,此剧演出达170多场,观众近10万人。

  1981年,大板公社的那木海、那木斯来和包凤山,又对《桃儿》进行了整理并组织演出,到1982年末演出了70多场。1981年到1982年间,沙拉和大巴两个公社先后成立了半农半艺的蒙古剧团,分别排演了《莫德来玛》《云良》和《参姑娘》。

  受这些农民剧团的影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工团也先后编演了《达那巴拉》和《那布其公主》等蒙古剧目。当时,佛寺、大扳、沙拉、大巴等4个业余剧团共有演职员70多人,初步形成一支蒙古剧演出的骨干队伍,并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剧作者,积累了20多个保留剧目。有11名蒙古剧业余演员被内蒙、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文艺团体选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及有关单位,重视蒙古剧的发展。1980年至1982年末,县民委给佛寺公社剧团投入资金达2万余元。当时,县委、县政府每逢召开大会,都调蒙古剧演出,这对蒙古剧的编剧、导演及演职人员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推动了蒙古剧的发展。

  截至1982年末,30年当中,蒙古剧积累了24个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

《乌银其其格》

  编     剧:图力古热、海龙宝、满都拉起

  音乐设计:图力古热

《乌银其其格》是根据蒙古民歌《兴格尔扎布》改编。故事发生于清咸丰年间一个蒙古族家庭。清政府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大举征兵。刚刚举行婚礼尚未入洞房的兴格尔扎布被征入伍。妻子乌银其其格被妯娌诬陷,蒙受长达10年之久的不白之冤。10年后,兴格尔扎布功成还乡,搭救了妻子,惩治了坏人。戏中着力歌颂了女主人公乌银其其格的纯贞、善良的情操和兴格尔扎布居官不傲,忠于爱情的品质。歌颂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

《桃儿》

  编     剧:那木斯来、那木汗、包凤山

  音乐设计:那木斯来

《桃儿》根据同名蒙古民歌改编。故事发生于清光绪年间。蒙古族农家少女桃儿正与青年吉日格拉相爱,本村财主少爷巴拉木德看中了桃儿,并以托媒、逼债、强抢等手段把桃儿夺走。但桃儿坚贞不屈,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吉日格拉救出了桃儿,二人走向自由天地。 剧中刻画了桃儿的纯贞勇敢,吉日格拉的勤劳朴实,权势者的丑恶卑鄙,展示了蒙古族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和劳动群众团结斗争的反抗精神。

《云良》

  编     剧:白连生

  音乐设计:白天生

《云良》根据同名蒙古民歌改编。清光绪年间,班禅到北京放经。消息传来,蒙古贞拉格拉村民陶腾扎布夫妇携带18岁的女儿云良前往叩拜。仗势欺人的皇叔西关亲王看中云良,并强行劫走。陶腾扎布夫妇无力反抗,云良虽有反抗行为,但终难实现,造成悲剧。戏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残害平民、蹂躏百姓的旧社会。

《参姑娘》

  编剧、音乐设计:张文发

《参姑娘》据民间传说《人参仙女》改编而成。传说白音塔拉村忠厚朴实的青年阿木郎母亲久病不愈。医嘱必须吃到真人参方能奏效。孝顺的阿木郎便去白音山寻参,历经千辛万苦,险些送命,后被人参仙女搭救。人参仙女为其孝心所感动,提出求爱,阿木郎再三推辞,后来参姑娘略施巧计,方与阿木郎结为夫妻。

参姑娘不但治愈了阿木郎母亲的病,还为民行医,深受民众爱戴。不久,参姑娘为阿木郎生了一女名叫乌银高娃。但好景不长,蟒魔险恶,硬把参姑娘逼回深山。10年后,乌银高娃在梦中学到武艺,进山救母,全家再得团圆。

阜新蒙古剧的音乐

一、渊流

  从音乐资源的挖掘看,上世纪80年代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文工作办公室和文化馆民族辅导组,搜集到的音乐共约500余首,其中民歌曲调250多首,寺庙音乐和民间乐曲近80首;安代曲牌41个,书曲曲牌60多个;哀调曲10多首;查玛舞曲、好来宝曲牌以及安眠曲等也有近50首。这些都为产生和丰富蒙古剧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民间乐曲《八谱》《海秀花》《火英花》《莫德来玛》《来小》《刘义姐》等,寺庙音乐《谱庵咒》《借船》《祭关公》《万宁花》《金钱落地》等,安代曲《章思来》《朝代》《呼特格呼》《宝思嘎呼》等,查玛舞曲分:“阿日代”查玛、“依和”查玛、“玛来尼”查玛、“嘎尔德银”查玛、“宝古银”查玛、“哈玛图”查玛等;用于念亡灵、送葬等场合的“玛庵陶勒呼”(哀曲)也有多种;此外还有催眠曲、经韵曲等。

  二、体类

  蒙古剧音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时,只是墨守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调。如:《花儿》全剧共百余唱段,出自5个人物之口,但曲调始终是四个乐句。既无旋律变化,也无节奏对比,表达感情变化的手法是呆板的、贫乏的。这个阶段的蒙古剧音乐算是原始阶段,但它属于戏剧音乐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初,蒙古剧重获新生。蒙古剧音乐进入发展阶段。这其中以图力古热设计的几个剧目音乐发展最快。比如:《王子争亲》中用了22支曲子,《闹分家》中用了23支曲子,《乌银其其格》则用了26支曲子。这些剧目的音乐,都是以一首民歌或原民歌为全剧主旋律,根据各剧中人物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而演化。

  后来,根据群众反映,图力古热、通乐歌、白天生等音乐设计人员,尝试朝着民歌联缀方向努力。即在一个剧目中,同时选用若干首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结合选用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联缀成全剧音乐。如:图力古热把原《乌银其其格》的音乐修改成有8首民歌曲调,1首寺庙音乐和1首书曲曲牌,2首好来宝曲牌,并仍以原民歌《兴格尔扎布》为全剧的主旋律。实践证明,这样既增强了观众的共鸣意识,又丰富了蒙古剧音乐的表现力。

  三、唱腔

  蒙古剧选用的曲牌,主要是民歌,其次是书曲、好来宝等。这些曲牌对曲词的制约,主要是句数、字数上的限制。如:民歌曲牌大多是二、四、六句,少数有八句的。在字数上大多数是五、七、九个字(指蒙文),三、四、五拍的节奏。少数也有长句:十二、十三个字,六、八拍的节奏。好来宝和书曲的有些曲牌对字数限制较严,而对句数却无限制。引用内蒙古牧区的长调(散)民歌曲牌,除了句数外,字数稍有自由。

  曲牌名对曲调的制约,主要针对调式结构、韵味儿,保持上下句起落音的基本稳定,保证不跑“味儿”而作为限制标准。

  唱腔结构。蒙古剧的唱腔属民歌联缀体结构,它以东蒙短调民歌为主体曲牌。也有少量的好来宝、书曲、安代的曲牌。从调式上看,主体有羽调式、商调式和徵调式,也有部分宫调式和少部分角调式的,从“板式”上看,有辽阔、宽广的或低沉婉转的长调歌曲为基础的——“其鲁格台”(即自由节拍的,也有书曲曲牌中那种激烈争斗式的——敖赫尔(即1/4节拍的),还有叙事式的——道木达(即2/4节拍,用中速演唱的)和乌达干(即4/4节拍,速度较慢的)等民歌曲调。

  目前,初步把各曲牌按调式和节拍分了类。 也就是每个调式所包括的曲牌里,再按其鲁格台敖赫尔、道木达、乌达干分开。有的人物需要有大段唱段,则依靠这些不同节拍,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成套唱腔,以增强人物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现力。

  除了保持原民歌的结构特点外,允许有所发展和演变。目前,蒙古剧的唱腔由原民歌的无前奏、间奏等发展到有前奏、间奏,而且有了收式。这样,唱腔不但分上句、下句(上句是不稳定句,下句是半稳定或稳定句),而且,大多数唱段都是由引子(前奏部分)、瓤子(歌唱部分)、偰子(间奏部分)、尾子(歌唱收式或音乐收式部分)组成。也有少数唱段是只有瓤子、尾子,没有引子、也没有偰子。

  四、乐队及伴奏乐器

  蒙古剧的乐队也分文场和武场。乐器除民间使用的四弦琴外,主要还有喇嘛寺庙经箱乐班子使用的乐器。如:笙、管、笛、唢呐、蟒号等。打击乐如:立鼓、叮沙、大钹、木鱼等。至于马头琴、扬琴、二胡、打击乐中的大锣、串铃是后来加进来的,是相互借鉴的。在上世纪50年代,有的文场的乐器配置,有的只有一把四胡伴奏,有的增置二胡、笛子。打击乐只有木鱼。发展如今,文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扬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

  武场有立鼓、大钹、大锣,配以小鼓、小钹。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的还用串铃。

  对于伴奏乐器的运用,不同的曲牌采用不同的乐件伴奏,如:寺庙音乐曲牌多以吹奏乐为主;民歌、好来宝等曲牌则以弦乐为主,有的曲牌还可以处理成独奏等。

  伴奏音乐。蒙古剧伴奏音乐,除对唱腔曲牌进行伴奏外,其主要部分就是配合剧情,制造气氛。由乐件伴奏的曲牌,它包括:序曲、幕间曲、尾声,配合剧中人物的上下场,念白、做戏等,演奏各种曲牌。配合舞蹈和“骑射”(包括武打)等场面的曲牌,制造气氛,统一节奏,使之协调。幕间、人物上下场、做戏等音乐设计,大多用民间乐曲,好来宝和主题民歌的演化曲。

  幕间音乐,多数是主题民歌曲或变奏曲。如:《乌银其其格》的幕间曲多是民歌“兴格尔扎布”或经过演化的曲子。《桃儿》、《云良》也是用了原民歌的基调加以演化。

  人物上下场音乐,多是根据人物性格赋予人物的主题音乐或主题乐句,少数是利用打击乐。剧中的次要人物或群众则不然,有的是“气氛”音乐,有的还没有音乐。

  做戏音乐比较多样。如:《乌银其其格》中的女主人公打水时的音乐是主题歌《兴格尔扎布》的原曲。选用此曲,能够体现乌银其其格被贬为奴隶后,痛苦和劳累使她倍加思念丈夫兴格尔扎布的心情。而乌银其其格的婆母吉德玛烧香磕头时的音乐却采用了寺庙音乐曲牌《谱庵咒》的原曲。

阜新蒙古剧的角色行当

  蒙古剧刚一诞生,就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特点出现在舞台上。因此,不像京、评剧分生、旦、净、末、丑,而是用蒙语称呼:男性——额布根(老)、额日丝(中)、扎鲁(青)、努棍(少),女性——额么根(老)、额么丝(中)、呼很(青)、嫩吉(少)。

  上世纪50年代初,虽有这样称呼,但没有分行的具体要求,各个行当有几种角色也未明确。虽在演出中也有不同角色,如老年人中有白胡子的、黑胡子的;有富的、有穷的,有当官的、也有当奴隶的。对这些人应分哪几种角色、怎样称谓,当时还未总结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初,蒙古剧作者图力古热、那木汗、通乐歌、白音等,根据50年代的称谓和蒙古族对颜色(蓝、白、红、黄、黑)的特殊认识和信仰,除“少”行外,其他行当分成呼和(蓝)、查干(白)、乌兰(红)、西尔(黄)、哈尔(黑)等5种角儿,男女“少”行只分查干(白)、乌兰(红)、西尔(黄)3种角色。这样,蒙古剧就是8行36角色。

  具体到蒙古剧中的角色,并非把人物画成蓝、白、红、黄、黑的脸谱来加以辨别,而是以剧中人给观众的印象(即好、坏之别)来区分颜色,并以颜色代替性格。如“老”行中的“额布根”,如果他一直主持正义、智勇双全、沉稳、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秉公待人,那么他就是“呼和额布根”,属“蓝老子”或“天老子”。如果他是心地善良,然而,软弱无能,胆小怕事,但最终还给人以“好心人”的感觉,那他就是“查干额布根”,即“白老子”或“云老子”。如果他是个火爆脾气,或犟或倔,但乐于打抱不平,这就是“乌兰额布根”,即“红老子”或“火老子”。至于“西尔额布根”,即“黄老子”或“油老子”,则是油嘴滑舌,看风使舵,集奸、懒、馋、滑于一身,对上吹吹拍拍,对下偏听偏信,可变性强,非好即坏的人。而“哈尔额布根”,即“黑老子”或“墨老子”,就是坏人。

  以此类推,其中如中、青、少行,也在前面冠上呼和、查干、乌兰、西尔、哈尔的角色名称。

  阜新蒙古剧自诞生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蒙古族人民为发展、繁荣蒙古剧呕心沥血,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先后成立了20多个业余蒙古剧团,培养了530多名业余、专业创作、表演、演奏人员队伍,创作出大小型剧目100多部,其中56个剧目搬上舞台。有十几个剧目在省和国家刊物上发表。1983年,中央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蒙古剧《乌银其其格》等10个剧本37万字的《蒙古贞戏剧选》。2007年,由白音主编的《阜新蒙古剧选》汉文版上下册,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阜新蒙古剧选》中收集了阜新蒙古剧被认定以来全县剧作者编创的大中小型蒙古剧25部,共54万字,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50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阜新蒙古剧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以来,由韩起祥、海龙宝、满都拉起创作的《乌银其其格》;丁振阳、白音创作的《海公爷》,韩起祥、白音创作的《蒙乡烈火》等剧目,曾多次到外地演出。其中《乌银其其格》《海公爷》《蒙乡烈火》《满都海皇后》《买化肥》《桃儿》《巴拉根仓的婚事》《砸斗》《巧计》《打工归来》《水草情深》等获市级奖18次、省级奖5次、国家级奖3次。

  近年来,阜新蒙古剧的发展非常活跃,在2004年辽宁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蒙古剧《砸斗》荣获金奖。2006年辽宁省第五届戏剧曲艺调演中蒙古剧《水草情深》荣获金奖。2003年,阜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首届阜新蒙古剧调演,阜蒙县哈达户稍乡选送的蒙古剧《巧计》荣获金奖,白银亮荣获该剧编剧、导演金奖。2006年,第二届阜新蒙古剧调演中,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选送的蒙古剧《巴特尔的婚礼》荣获一等奖,佛寺镇选送的蒙古剧《打工归来》荣获二等奖,白银亮荣获该剧编剧、导演一等奖。2007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首届蒙古剧调演中,佛寺镇的蒙古剧《打工归来》荣获金奖。通过近几年的调演,促进了阜新蒙古剧的复兴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白银亮、窦春妍、白梅英、吴曙光、郭宏岩、海洪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剧作者,涌现出了一批以马爱国、韩梅、白冬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音乐设计者,涌现出了以达古拉、王秀英、马青松、白冬岩、吴海峰、托雅等为代表的优秀蒙古剧演员。涌现出了一批以王小光、白国儒、李金山、白冬岩、孙学志等为代表的演奏员,为阜新蒙古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白银亮,1963年3月12日出生,蒙古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副高职称,现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阜蒙县十四届人大常委。

  创作的好来宝《梦想剧场来到咱蒙古贞》参加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演出,荣获创作、表演优秀奖。编导的蒙古剧《巧计》在阜新市首届蒙古剧调演中荣获编剧、导演一等奖。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新闻、文艺作品300余篇。论文《阜新蒙古剧的发展对蒙古贞民俗的弘扬》在辽宁省民俗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浅谈蒙古贞的胡尔沁说书》在东北三省第十二届群众文化学术讨论会中荣获一等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文化基因》在辽宁省和谐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出版作品集《神韵》,在第一届蒙古贞文学艺术奖中荣获“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奖”。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