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副刊:再访郭沫若旧居
张桂辉
郭沫若旧居不止一处。本文所指,乃其庐山旧居。古往今来,庐山不单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文人墨客的的足迹与作品,也留下诸多现代名人的遗梦与往事。郭沫若,便是其中之一。
庐山中路2号郭沫若旧居 张桂辉摄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21年,发表第一部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多年前,我就到访过郭沫若旧居。考虑到时隔已久,内部布置等可能有所变化,且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40周年,所以决定再去看看。七月三十日一早,天蓝蓝、风轻轻,在百叫不厌的知了伴奏声中,我沿着河西路南下,走进位于中路2号别墅。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郭沫若先生就住在这里。这是一座坐西朝东、建于1908年典型的德国风格别墅,一层砌石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04.2平方米。该别墅有个颇为动听的名字——德国芙蓉。门口右侧挂着一块红底黄字长方形牌子,上面有中英文对照的“郭沫若旧居”字样。
郭沫若旧居,即中路251号别墅,吸取中国园林中的方亭意蕴,又有欧洲拱券式木柱,中西合璧,新颖超群;别墅东侧,有个性独特的敞开式外廊,既可凭栏眺望长冲河,又可静心倾听流水声,还可欣赏一路之隔的“林赛公园”。因为时候尚早,入住的游客还在甜美的梦乡中。我坐在门前紧邻长冲河的栈道式长廊吊椅上,向精干的王总说明来意后,她热情地为我递上一杯开水:“客人至上。要等客人起床后,才能入内参观、拍照。”半个多小时后,我步入室内,但见从客厅到走廊,墙壁上挂着十多幅史料图片。如,郭沫若与毛主席、周总理的合影、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的合影等;唯一的一幅彩色照片,是台湾前“行政院副院长”蒋孝严参观郭沫若旧居。而一幅毛泽东与郭沫若亲切交谈的图片,尤为醒目。两人一左一右坐在沙发上,双双转头面对,彼此微笑交谈。文字图片有《郭沫若生平》、竖排版的《郭沫若在庐山与毛主席的故事》、郭沫若手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
毛泽东与郭沫若亲切交谈 张桂辉翻拍自郭沫若旧居
纵观郭沫若革命生涯,1927年当是他人生的“转折年”:3月17日,时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第一次登上庐山。那次,他的主要任务是视察北伐军阵亡烈士墓工程落实情况。彼时,适逢“多事之春”——3月16日上午,蒋介石从南昌匆匆赶到到九江,下午就亲自策划了九江“三·一七”惨案;紧接着,又赶往安庆,策划了“三·二三”惨案。3月30日,郭沫若化名高洁然,由九江赴南昌,在“隐居”朱玉阶(朱德)家里时,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4月下旬,郭沫若去了上海,后因“四·一二”政变,乘英轮返回武汉。8月1日,郭沫若第二次来到九江后,再登庐山,于南昌“八一”起义后第3天,与李一氓(1903—1990)一道离开庐山,经九江去南昌,出任南昌起义军政治部主任。5日随部队出发南下。在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郭沫若因为反对蒋介石,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受到通缉。在周恩来安排下,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尚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决定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虽然,他对妻儿爱得深沉、多有不舍,但他更无法舍弃赤诚的民族责任感。于是,决意“别妇抛雏”回到祖国。在好友的大力帮助下,他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加入抵御外侮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不单对九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往深情,而且对秀甲天下的庐山厚爱三分。上个世纪50年代,庐山历史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建成,应庐山管理局恳请,郭老从北京欣然挥毫题写了“庐山水电站拦河大坝”,被嵌在电站大坝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九个大字赫然犹存,引人注目。
1965年7月,郭老再次登上庐山。阔别30多年,看到庐山旧貌换新颜,郭老喜上眉梢。当天下午,在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马迁士等人陪同下,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览了庐山东南著名风景区含鄱口,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顷刻吟诗一首: “人到含鄙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无中实有,有有却还无。东风吹万里,空山出画图。”于立群当即作了记录,并对郭沫若说:“就叫《雾中游含鄱口偶成》吧!”当晚,郭老虽在幽静的“美庐”,却兴奋辗转,夜不成寐,遂题《宿美庐》一首:“一夕庐山宿美庐,美其合二而一乎?美龄美寇斯为美;涂炭涂穷岂异涂!浑身都是人民血,对面犹存虎豹居。中正题名文字在,教材反面胜于无。”诗后附有小注:“‘美庐’乃蒋介石旧所占有,屋前林中有巨石刻‘美庐,中正’等字样,今犹存无损……”
郭沫若知识渊博,且为人谦虚。据1965年随江西省李杰庸副省长、江西省文化局胡林副局长等人陪同郭老在庐山视察的江西省文化局秘书主任刘云回忆,一次在“美庐”的客厅交谈时,重返庐山的郭沫若,兴致特别好,“他和我们讲大革命,讲‘八一’南昌起义,讲这次从广东到江西一路上的感慨。谈话中,我们叫他‘郭老’,他笑着说,不要叫我‘郭老’,叫我‘老兵’好了。”
中国有句颇有哲理的民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郭沫若虽然不是完人,但他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无人超越、无法抹煞的人物。有人说,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也不多见。这话并非过誉。毛泽东曾经说过,“郭老是好人”,“功大于过”。1941年,周恩来在郭沫若50寿辰暨创作25周年纪念大会上,这样评价郭沫若:“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78年邓小平在郭沫若追悼大会悼词中说:“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告别郭沫若旧居,在返回柏树路“泰山”家的路上,郭老“东风吹万里,空山出画图”的诗句,再次在耳边回响。我心里想,这既是他对庐山美丽景色的热情赞誉,更是他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纵情歌唱。更何况,他为建立新中国科学事业、创立中国科技大学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样一位热爱着祖国的历史人物,这样一面文化战线上的光辉旗帜,是很值得后人铭记与缅怀的。【原载2018年8月4日香港《文汇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