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人文胜景巴寡妇清
蔡律 2017-11-09 0 456
IP属地: IP未知

黔江:人文胜景  巴寡妇清

      黔江人的骄傲——丹砂女王巴寡妇清



  黔江主城武陵水岸风雨廊桥  蔡律摄



  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 ·货殖列传》为工商巨富立传,在这些古代杰出的工商巨贾中,有一个女性的身影,她是巴蜀的寡妇,所以司马迁称之为“巴蜀寡妇清”。《史记》原文如下:“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武陵水岸土家族图腾雕塑  蔡律摄

  两千多年前,一位偏居西南的神秘寡妇,破天荒地成为秦始皇的座上宾……一个穷乡寡妇,受到千古一帝秦始皇非同寻常的礼遇,在今天看来是个传奇,她甚至可以“以财自卫”,拥有私人武装,这在“收天下之兵”的秦王朝,简直就是神话。黔江区把这个历史人物挖掘出来,黔江河滨公园、双龙桥畔都有巴寡妇清雕像 。

  名留青史的“丹砂女王”——巴寡妇清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唯一一位女富商,也是唯一一位被写入《史记》的重庆人。与巴寡妇清并列的,仅有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6位历史人物。有史料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今重庆市涪陵)人,也有史料认定她是长寿人。部分学者则认为她可能乃酉阳人,或黔江人。



  巴寡妇清雕塑。蔡律摄

  重庆学者石邦科考证说,《神道碑》是韦建为黔州刺史薛舒写的碑文,“黔中者,《禹贡》荆州之域。秦开武陵郡,其启土也大,其货殖也殷。有廪君之土舟,擅寡妇之丹穴。”是目前所见到的真正最早、最权威、最可信的文献记载和证据。从“黔中”、“武陵”、“廪君”、“寡妇”、“丹穴”等几个关键词看,韦建的《神道碑》虽没有点出巴寡妇清的籍贯,但实际已经说明“巴寡妇清就是渝东南的黔江人”,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倾向于“巴清是黔江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里先后3次提及巴寡妇清,当代史学大家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写道:“丹兴,今黔江县地也。山有丹穴,周秦时,巴寡妇清据之数世,富可敌国。”



  重庆黔江区正在保护的民族遗存之一蟒号。蔡律摄

  晋人常琚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今涪陵)人,靠经营丹砂(又称朱砂、辰砂,是水银的主要原料)富甲一方,甚至拥有私人武装。传说家财之多约合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两等;也是秦始皇眼中的“大姐”,曾出巨资修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晚年被接进宫,封为“贞妇”。《史记·货殖列传》载据史籍记载,寡妇清一家,因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她曾凭借财力而保一方平安,并对国家修筑万里长城给予过资助,连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尊其为“贞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骊山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据科学测量,陵墓内水银储量近百吨。而水银的原料,正是巴寡妇清经营的丹砂。



  黔江武陵水岸二龙戏珠  蔡律摄



  黔江武陵水岸二龙戏珠  蔡律摄

  宋代学者刘攽有《女贞花》一诗写道:“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巴清向秦始皇提供优质的丹砂水银和炼丹技术,并主持运行一个庞大的宫廷炼丹机构,而秦始皇则向巴清提供最强大的权利支撑,并形成全国性的垄断,后捐巨资修建长城,捐巨量水银修建秦皇墓,……秦皇敬重其人又专门下旨修筑“怀清台”以示褒扬,又誉其为“贞妇”者。


  范长生雕像  蔡律摄

  范长生,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黔江人,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四月,范长生卒于成都。“蜀之八仙”之一。出身土著豪族,西晋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西晋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成汉”,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一度昌盛。

  范长生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他著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弭貂老仙期不来,独倚栏干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银阙冰壶处处看。天台四万八千丈,明年照我扶藜杖。”唐代诗人唐求就曾颂道:“松织香梢古道寒。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捻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资治通鉴》云:“长生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



  著名诗人陈景星雕像  蔡律摄

  黔江清代进士、著名诗人陈景星,出生于黔江新华乡大田村,中年后游学贵州,落籍石阡,光绪二十年中进士,乃黔江境内清代一朝的最高功名。他留下众多诗作,题材广泛、风格隽永、思想深刻,其师冯壶川先生称赞其诗“盈篇皆珠玉”,其诗收入《叠岫楼诗草》一书,主要有《壮游集》、《磨铁集》、《田居集》、《尘劳集》、《耄游集》、《宾沪集》、《山房诗草》、《悬崖积卷》等。陈诗不仅名扬川黔,且已远播国中,为土家族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是研究武陵山区人文历史及文化生态的珍贵文献。

  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伴随他的足迹而产生的诗作,感人肺腑。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清清隽永,语言明白晓畅。不轼畏权势,不阿谀奉承,刚直坦率,喜怒皆溢于言表。他常以梅兰自喻:“奇绝幽兰花,秋风不能败……我本幽兰人,兰言尤夙爱……始知高洁流,藏身原有待。不争春芬荣,独留晚节在……秋风其奈何,中霄空澎湃。”时令官场腐败,陈景星屡试不第,便赋诗遗怀,在《龙池感怀》里,诗人写道:“自古文章憎命达,断无才士不愁多。琴弹流水思钟子,摸抱空山泣卞和……”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所写的黔江《武陵景》,近日入选重庆"最美十大古诗"。互联网资料图片

  “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所写的黔江《武陵景》,近日入选重庆"最美十大古诗",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出任巴东(现湖北省巴东县)知县,上任之后,寇准外出考察民情,黔江就是他考察的其中一站。这首诗反映了他面对武陵山美景,抒发他少年得志、雄心勃勃的心情。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雕像。互联网资料图片

  寇凖(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蔡律  2017年11月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