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中,有不少汉字同时分列在不同的声部中。譬如,“茹”,它分列在平水韵中的上平声六鱼、上声六语、去声六御和七遇这几个声部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想应该是汉字的多音和多义性。它给诗词写作既带来了便利,又带来了困扰。最近,有诗友跟我讨论“茹”字的音韵及用法。我请教了悉尼诗词协会的汪学善和谢绍勇等老师,并查阅了相关资料。现根据老师们的赐教以及相关资料,将“茹”的字义、音韵进行了初步归纳,并搜集了几首韵脚中含“茹”字的诗作。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茹”字的用义
根据《康熙字典》等工具书解释,茹的字义如下:
(一) 基本字义
(1)吃、咀嚼、吞咽。“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孟子.尽心下》);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
(2)动词:受、含。
(3)动词:揣测、度量,估计。“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诗经.邶风.柏舟》)。
(4)臭,败:“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5)柔软:“柔茹而寡断”。
(6)菜:“菜茹有畦”。
(7)根互相牵连的样子:“拔茅连茹”。
(8)姓氏。详见百度百科词条“茹姓”。如清代有茹棻。
(二) 详细字义
1. 动词
(1)同本义,吃。
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方言》)。(注:“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茹毛飮血”(《礼·礼运》);“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孟子·尽心下》);“不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庄子·人间世》)。
食菜曰茹。“公仪子相鲁,食于舍而茹葵”(《前汉·董仲舒传》);“不茹园葵”。(《主莽传》);“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庄子·人间世》);“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柔则茹之。”(《诗·大雅·庶民》)
又如:茹荤饮酒(吃肉喝酒);茹毛(太古时人们连毛带血捕食禽兽);茹草(吃草);茹恨(饮恨,含恨);茹素(吃素食,不吃鱼肉等荤腥);茹荤(本指吃葱韭等辛辣的蔬菜。后指吃鱼肉等);茹薇(采食野菜);茹斋(吃素食)。
啜也。“啜,茹也。”(《尔雅·释诂》);“茹啖其草木荑实。”(明· 刘基《苦斋记》)。
(2)喂牛马。“茹,饭牛也。”(《玉篇》);”饭马也“(《广韵》)。
(3)贪,恣。“茹,贪也。“(《广雅》);“茹,恣也。”(《广韵》);“吴、越之闲凡贪飮食者谓之茹。”(《扬子·方言》);“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郭注》)。
(4)包含、容纳。“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铭》);茹内(容纳);茹古涵今(犹言博古通今)。
(5)引申为忍受。如:含辛茹苦(受尽辛苦);茹恨(饮恨,含恨);茹荼(比
喻受尽苦难。荼,苦菜);“柔亦不茹。“(《诗·大雅》);茹痛(忍痛)。
(6)猜想,度也。“玁狁匪茹。”(《小雅》);“来咨来茹。”(《周颂》);“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诗·邶风·柏舟》)。
(7)包,围裹。“十月初冻尚暖,未须茹瓮”(《齐民要术》)。
(8)杂揉。“辰放氏作,时多阴风,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风霜。“(宋·罗泌《路史》)。
(9)塞。“诸船人行船、茹船、写漏、安标宿止不如法,…笞五十。”(《唐律疏议》)。
2. 名词
(1)蔬菜的总称。
“秋黄之苏,白露之茹。”(《文选.枚乘.七发》);“又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
又菜茹。“菜茹有畦。”(《汉书·食货志上》);“环庐种桑、柘、菜茹。”(《晋书·地理志》)。
(2)植物的地下部分的真根、球根、块根或其他变茎。如:拔茅连茹。
(3)草名。“茹藘在阪。”(《诗·郑风》);“茹,藘。”(《尔雅·释草》《注》今蒨草也。)
(4)水名。“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经注》)。
(5)地名。“上谷郡茹县。”(《前汉·地理志》)。
(6)陂名。“馥为扬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魏志·刘馥传》)。
(7)姓氏。“茹千秋为骠骑咨议。”(《晋书·五行志》);“蠕蠕入中国为茹氏。”(《通志·氏族略·茹氏注》)。
3. 形容词
(1)柔软、软弱。
“茹,柔也。”(《玉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楚辞·离骚》:《注》茹,柔堧也。);“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
(2)腐败、臭败的。
“以茹鱼去蝇,蝇愈至而不能禁。”(《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茹鱼:腐败发臭的鱼;“神蘂形茹。”(《左思·魏都赋》,《注》物自死曰茹。)
(三)带“茹”的成语
1. 茹苦含辛,也作“含辛茹苦”、“茹苦含酸”。比喻饱受辛苦。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诗经.大雅.烝民》);“衔酷茹恨,彻于心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宋·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
2.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汉· 班固《白虎通义》)。
除以上几个最常用的成语外,“茹“字开头的成语还有:茹古涵今,茹泣吞悲,茹柔吐刚,茹鱼去蝇,等等。
带有“茹“的成语还有:拔茅连茹,柔茹刚吐,柔茹寡断,吐刚茹柔,衔悲茹恨,饮冰茹蘖,饮血茹毛,等等。
二、“茹”字的音韵
1. 上古音系
字头 声符 韵部 对应广韵小韵 拟音
茹 女 鱼 如 nja
茹 女 鱼 汝 njaʔ
茹 女 鱼 洳 njas
其他形式 拟音 声调 批注
茹 ꡔꡦꡟ Zhÿu ry 平声
茹 ꡔꡦꡟ Zhÿu ry 上声
茹 ꡔꡦꡟ Zhÿu ry 去声
2. 中原音韵
字头 小韵 声母 韵母 韵部 声调 四呼 宁继福
茹 如 日 鱼模撮 鱼模 阳平 撮口呼 ɽiu
茹 孺 日 鱼模撮 鱼模 去声 撮口呼 ɽiu
3. 洪武正韵笺
字头 小韵 反切 韵目 韵部 声调
茹 如 人余 四鱼 鱼 平声
茹 汝 忍与 四语 鱼 上声
茹 孺 而遇 四御 鱼 去声
4. 《康熙字典》则以为平上去韵义同。其言曰:茹字有平、上、去三声,
皆于字义无系,如《易》之连茹,王肃音如。《易韵》读孺,《诗》之匪茹、来茹,笺音汝,徐音如。《前汉·董仲舒传》茹字音汝,《王莽传》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诗》笺及《尔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荤,茹字皆音人庶切,余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连茹、不茹、茹毛义列于如音,以来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
5.《唐韵》 人诸切,音如。 《集韵》、《韵会》 𠀤 忍 与 切,音汝。 《正韵》而遇切,音孺。《易·泰卦》拔茅连茹。
6. 后来,人们总结出“茹”有平上去四音:
(1)茹(rú)、人诸切,平声,音如,鱼韵。
(2)茹(rǔ)、忍与切,上声音,音汝,语韵。
(3)茹(rù)、人恕切,去声音,音洳,御韵。
(4)茹(rù)、而遇切,去声,音孺,遇韵。
此四种卷舌今音,古音当非卷舌音,应读为:yú、yǔ、yù、yù。
凡是相牵引貌、草木之根、食也。读平声、上声、去声皆可以。
对姓氏,要读平声。
形容杂揉、干菜、臭烂时,要读上声。
作名词用,应为平声: 例如白露之菇等。
作形容词用,应为仄声: 《离骚》“揽菇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作动词用: 诗大雅烝曰“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作吃之用也,入仄声语韵,而非遇韵。
用义为度时,要读去声(六御韵)。譬如,诗经:“不可以茹。”又:“玁狁匪茹。来药匪如。”(匪、非也,茹、度也。匪茹谓不自量力。)
对复姓:普六茹(普陋茹)读去声六御。
至于去声七遇,诗韵全璧、合璧、集成未收茹字,义法殆同六御。
三、韵脚中含“茹”的诗作举例
为了帮助初学者了解平水韵中“茹”字的音韵应用,这里搜集了几首韵脚中含“茹”的诗作,供研习参考。
1. 次韵和韩子华内翰于李右丞家移红薇子种学士院
(宋)梅尧臣 (押鱼韵)
红薇花树小扶疏,春种秋芳赏爱余。
丞相旧园移带土,侍臣清署看临除。
薄肤痒不胜轻爪,嫩干生宜近禁庐。
此地结根千万岁,联华荣莫比茅茹。
注:“茅茹”,典故名,典出《周易注疏》卷二〈泰卦〉。“初九,拔茅茹”,茅根相牵连貌。喻同类事物之相互牵引。王弼 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2. 老馋
(宋) 姜特立(押遇韵)
八十血气衰,交累身口故。
喜读奉亲书,窃诵老饕赋。
烹饪付家人,甘旨辄复具。
烂软既适宜,调芼亦合度。
儿女各贡勤,桮羹走童孺。
邻里重交情,时时分果茹。
兴来一举觞,直到醉乡路。
此乐冀百年,此腹恐相负。
注:“果茹”,指瓜果蔬菜。《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 庄宗 ﹞又好聚敛,分遣人为商贾,至于市肆之间,薪刍果茹,皆称中宫所卖。” 清 吴伟业 《寿王鉴明五十》诗:“果茹饴儿孙,樵苏课僮仆。”
3. 示周尉
(宋)胡寅 (押遇韵)
官酒不可求,村酿不足酤。
似闻糟床注,滴沥真珠露。
载醪欲相过,好语亦已屡。
梅花虽零落,残雪尚可顾。
已捉笼中鸡,仍撷园中茹。
一壶便堪醉,不必更携具。
数朝风雨湿,两日已通路。
行乐贵及时,蟋蟀岁云暮。
注:“园中茹”,指园中的蔬菜。
4. 放鱼
(宋) 王安石(押御韵)
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注:“啖茹”,啖是吃,茹是素菜,吃素菜。
5. 和京江相国西郊偕行原韵
(清)李光地 (押语韵)
长信晓钟稀,白露涂寒楚。
百执起居罢,归蹄乱禾黍。
裴公未绿野,即辰欢啸侣。
池荷明夏残,河杨结风绪。
谁忝京洛行,追陪惭马吕。
提拂念衾裯,倾输忘龃龉。
席地醉香醪,从庖纷菜茹。
亮节当朝钦,高标暇日举。
芳音难属和,循诵祇含咀。
注:“菜茹”,菜蔬。《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菜茹有畦。” 颜师古 注:“茹,所食之菜也。”《后汉书·孔奋传》:“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清人吴伟业 《遣闷》诗之五:“草阁窈窕花扶疎,园有菜茹池有鱼。”。
(参考来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王力《古汉语字典》、《辞典修订版》、“搜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