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中的川军
集团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最大的作战单位。集团军系野战部队,第一支集团军于卢沟桥事变后立即组建,之后于战时不断组建,中国陆军先后编成40个番号的集团军对日寇作战。集团军通常下辖两个以上的军或军团和若干其他辅助单位,集团军的总司令一般是由拥有中将或者上将军衔者担任。
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第七战区有以下战斗序列:
(一)第23集团军 司令长官刘湘兼集团军总司令,参谋长傅常,副参谋长余中英,组成如下。
第23军(军长潘文华),下辖3师:第144师(师长郭勋祺),辖2旅。第147师(师长杨国桢),辖2旅。第148师(师长陈万仭),辖2旅。
第21军(军长唐式遵),下辖2师;第45师(师长饶国华),辖2旅。第46师(师长刘兆藜),辖4旅。
(二)第22集团军 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其战斗序列由3个军编成,归刘湘的第七战区统率,组成如下。
第41军(军长孙震兼),下辖3师;第122师(师长王铭章),辖2旅。第123师(师长曾宪栋),留守四川。第124师(师长税梯青),辖3旅。
第45军(军长邓锡侯兼),下辖3师;第125师(师长陈鼎勋),辖2旅。第126师(师长黄隐),辖2旅。第127师(师长陈离),辖4旅。(内有2旅留川)
第47军(军长李家钰),下辖2师;第104师(师长李青廷),辖2旅。第178师(师长李宗舫),辖3团。
川军除以上集团军外,杨森部编为第27集团军。1938年后,王瓒绪部编为第29集团军,王陵基部编为第30集团军,1939年,李家钰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所有集团军均先后奔赴抗日前线。
几十万川军士兵,很多人为家人预留下遗嘱,身穿破旧的军衣、短裤、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背着大刀、斗笠、背包……第一纵队沿川陕公路北上,第二纵队顺长江东下出夔门。他们告别了打内战的历史,从此奔赴伟大的抗战前线。
注:参考资料《被遗忘的抗战史 四川大抗战》郑光路著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注: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
抗战期间,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9日,川军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发出起义通电。其后,范绍曾、冷寅东、王缵绪等亦宣布起义。部分川军高级将领刘存厚、杨森、孙震等逃往台湾,川军的历史宣告结束。
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极差,战斗力极弱,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在正面战场,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百度百科
注: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人。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战爆发后,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1944年,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
1984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2014年9月,李家钰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