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
天府人 2020-02-23 0 2275
IP属地: IP未知

    近两年来,郫都区社治委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文本,精准服务,着力提升社区开放包容水平,培育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在辖区率先开展了“社区合伙人”模式探索,助力郫都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再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一、“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产生缘由      近年来郫都区社区治理在转型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也揭示了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资源调动不充分、社区服务市场化活力不足、公益服务身份角色模糊等。站在社区治理新的历史起点上,郫都区迫切需要围绕具体问题,探索新的更大效益的可行性路径。郫都区社治委积极响应上级文件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坚持社区营造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为民服务深入基层不动摇,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动摇,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初步形成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雏形。该模式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治理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小政府大社会”转型、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等系列因素应运而生的。

    二、“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概念探索    “社区合伙人”模式在国内外尚无明确文字解释,郫都区社治委结合近年来公益实践经验,借鉴“社区合伙人”的部分手法,初步探索形成“社区合伙人”模式概念:“社区合伙人”模式是坚持党建引领,以建立“社区+社团+公益经理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企业+N”的操作方式,争取区域内外所有符合社区发展治理原则的个人、团体、组织、商业体等,以资金、人力、物力、场所、信息数据等资源与社区共建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具品质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社区服务,激发社区公益活力、助力商业公益战略化,营造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公益,人人享有公益”的良好氛围的模式。同时,“社区合伙人”模式高度重视资源整合和公益循环,让公益服务跳出保基础、低层次、低品质的通俗印象,积极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

   三、合伙形式及核心要素      郫都区社治委积极探索顶层设计,将“社区合伙人”从合伙人属性类别上分为三类:商企合伙人、社群合伙人、个体合伙人。

   商企合伙人。指合伙人为商业属性,商家以契约形式占用社区资源,开展商业运营活动,以商业活动附加公益服务、特殊群体低偿收费、市场化经营公益基金反哺等形式,和社区一起进行新消费场景打造,如书院社区的沐言咖啡、明德慈佑,双柏社区的BLOCK街区打造,蜀都新邨社区的友邻超市等;二是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与社区进行公益合作,如双柏社区海骏达集体向社区公益基金注资20万,天府银行、成都银行等为社区公益活动捐赠物资,合兴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养老中心以捐代租等。

   社群合伙人。指合伙人本身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是其发展的应有之意。如伏龙社区合伙人志愿服务队、若水公益联盟,岷阳社区合伙人阿姨文艺团,菠萝社区合伙人朝阳之星舞蹈队,合兴社区的17个自组织合伙人等,这类合伙人具有社会组织的典型特点,是介于盈利与公益之间的可转换体。

   个体合伙人。指辖区内愿意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且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优秀个体,如双柏社区的立夏姐姐、外国友人,成都市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等。这类合伙人是独立个体,具有特殊优势或资源,具有强机动性和可塑性,是介于盈利与公益之间的可转换体。

   商企合伙人、社群合伙人、个体合伙人并非一成不变,如个体合伙人组建成团队后,可能会成为社群合伙人,社群合伙人发展成社会企业后也可以转化为商业合伙人。

   郫都区社治委在大量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十大核心要素:一、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同时坚持公益理念不动摇;二、能够贡献相关公益资源,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三、具有专业化经验,以社区问题、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四、与社区及其它合伙人一起,倡导优势视角下的协同发展;五、部分借鉴市场化手法,倡导公益效益最大化;六、合伙人要具有整合、联结、引领、培育与承接等正向价值;七、成员间共同贡献资源,接受彼此目标;八、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九、接受监督考评,严守准入与退出机制。十、遵守契约精神,不得擅自改变服务计划降低服务质量。

    四、“社区合伙人”运营概况      “社区合伙人”模式灵感首先起源于2018年奎星楼社区“三两茶馆”的微公益运营,而后郫都区其他社区不同程度的参照学习、推广、演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和经验。各社区纷纷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社区合伙人模式”,链接了一批热心社区公益、具备比较优势的各方资源成为“合伙人”,如书院社区的社区合伙人以“公益+低偿+市场”的多维度模式运营公共空间,“沐言咖啡”、“明德慈佑”等已成为市民消费首选地和“摆拍打卡地”;双柏社区的合伙人与社区共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双小柏工作室、“立夏FM”电台等网红节目;蜀都新邨的社区与成都工业学院共建“成工新邨”社区综合体,协同构建社区居民公共生活服务体系,高质量服务电子信息主体产业功能区;奎星楼社区发掘并联合“便民十八匠”发挥传统技艺的魅力给居民们带来了送上门的公益便民服务;犀和社区尝试“3331模式”与合伙人探索公共空间的数据化精准服务;合兴社区激发自组织和居民能动性管理运营公共空间、设计出台了《合兴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与管理办法》及《合作协议》、链接商家以捐代租开展公益服务、由租空间向租时间转变。郫都区社治委通过试点街道(郫筒街道)小范围的发布推广,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当前郫都区的“社区合伙人”之花逐步在各个社区绽放,“社区公益合伙人”成为了社区公共活动开展的主体之一。在该模式的引领下,各社区已经累计吸纳百余万元的社区基金,不仅加强了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也使社区文化营造、自治组织培育、扶贫济困等公益项目实现了参与主体更多元,资金来源更广泛的目标。

   五、“ 社区合伙人”经验

    “社区合伙人”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郫都区社治委注重全局把控、细节跟进、点滴总结,形成了一些初步经验。

(一)坚持公益实践,创新合作方式

   1.政府主导的项目制合伙   “社区合伙人”公益创投。该合作方式旨在由政府资助合伙人,合伙人在明确的项目任务书指导下,按计划开展社区服务。该合作方式强调资助方与受资助方不再是简单的捐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被投资人建立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2.社区主导的以空间换资源    郫都区存在着大量新公共空间和社区综合体,有的是文化活动中心,有的是党群服务中心,有的是便民服务中心。随着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规划的实施,“社区微更新”的深化,此类“共有财产”的社区公共空间会越来越多。社区公共空间普遍面临着可持续运营问题,政府在前期建设及硬件投入、装修、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未来怎么样能够实现少投入、多服务甚至能够自我运转,这是社区公共空间面临的一大难题。“以空间换资源”合作方式,倡导超越公益型社会组织范围,广泛吸纳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商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伙,以市场化竞争的形式,选择最有市场竞争力最符合居民需求的合伙人入驻服务,入驻合伙人可以开展商业活动,但必须与社区签署协议,明确商业权利与公益职责,以市场化和公益化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将空间资源、商业利润部分转变为社区公益基金或社区公益服务,实现社区公共空间运营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该合作方式的典型案例有:

   双柏社区将“邻聚e站”公共空间租给公司,公司每年将2.5万元的资金注入社区公益基金池,并且每个月开展4次公益活动;龙湖冠寓提供场地和社区共建,与社区共同开展活动,向社区提供国际友人资料,助力国际化社区建设。书院社区“明德慈佑”推出平安脉,订制市民健康养身、有偿服务艾灸、推拿等服务;“沐言书咖”一方面商业化运行,另一方面开展各类公益讲座、朗读活动、名家签售、国际友人英语沙龙,为高校、企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等各类支持;“水天一叶”开设中式茶道、插花、古琴、传统生日会、传统伴手礼等微公益服务。大禹社区“禹邻汇”、“悦众空间”、“红房子”三处公共空间以项目招投标形式公益租赁给“爱家公益”、“咖啡地带(甜漫时光)”、“随心手”三家单位,社区聘请社工机构作为监管单位。

   3.市场主导的公益合作   市场主导的公益合作强调开放社区市场,发挥社区与居民的天然桥梁与信任优势,让更多具有特殊优势的盈利导向型主体有机会走入居民,如万顺叫车、华美牙医、各类教育机构进入社区宣传;“便民十八匠”进入社区低偿收费服务;天府银行、中国银行等纪念品发放。该合作方式旨在让具有竞争优势、技术实力、品牌实力的各类主体,以居民乐于信任的方式开展商业宣传或公益服务,从而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接触或享受便捷、高效、高品质的服务。社区将商业服务所得资金按照要求注入社区公益发展基金池,用以开展公益服务或支持公益事业,确保市场化与公益化的有机结合。该合作方式的典型案例有:

   双柏社区BLOCK街区的“君诗”、“好吃兔”、“渔夫小镇”等商家,由社区进行消费新场景打造,商家各自捐出8000元投入到社区公益基金池;海骏达集团一次性向社区公益基金池投入20万元,社区每次大型活动冠名海俊达集团。蜀都新邨社区与“U咖啡”合伙经营公共空间,社区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社区所得收益投入到社区公益基金池,同时,作为合伙人商家会定期针对居民开展烘培等方面的培训或亲子活动;合伙成立友邻超市,增加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的服务功能。

   4.利益互补性主导的合伙   利益互补性的合伙强调合伙主体之间的利益互补,由利益互补的溢出效益服务社区居民。该合伙方式的典型表现是社区与高校社团、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目标任务的公共单位。此合作方式中,合伙人之间具有天然资源输出与资源输入的互补性,社区居民成为纯粹的利益获得者,因此该合作具有合作粘性强、资源消耗少、居民认可度高等显著优势。该合作方式的典型案例有:

   犀和社区与西南交大合伙服务居民;蜀都新邨社区跟工业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携十多个社团与社区共同开展活动。书院社区共青团青年之家通过长效活动的开展,项目的共享,让群团项目在社区落地。

(二)坚持公益理念,创新效益分配

   1.政治思想的宣贯更深入   合伙人模式倡导最大限度的吸纳有公益意识的个人、社团、企事业单位,将各类资源主体凝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合伙人模式以契约精神为根本指导。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在社群的紧密团结下、在公益服务理念的贯彻执行下,社区思想政治效益将不断扩大。

   2.经济效益的公益再循环    “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的经济效益分为三类:一类是纯商业性收益反哺公益;二类是低价服务的半商业性收益;三类是纯公益性零收益。在第一类中,社区与合伙人之间签订契约,强制将商业利润按照一定比例纳入社区公益发展基金,如公共空间的租赁使用;第二类中,由政府部分兜底,社区与合伙人约定提供低于市场价高于成本价的准公益服务,如各类便民服务;第三类中,社区是合伙人的天然的和必要的受众,社区与合伙人均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如社区与高校志愿者团队合伙。

  3.文化效益的协同新发展    “社区合伙人”模式,倡导突破传统公益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绝对壁垒,营造出交融互补的合作伙伴文化,并渗透到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哲学、经营发展战略及其有关制度等方面,使得居民更易于接受。合伙人一方面结合实际、狠抓公益和社区服务,创新合伙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能动性,间接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面对传统民间文化缺乏市场、年轻人不感兴趣、缺乏传承人的尴尬处境,社区积极挖掘并培育为合伙人,实现向经济效益的直接转化。

    4.社会效益的互补共提升   “社区合伙人”模式注重社会效益的互补提升,重点表现为:通过对合伙人公益理念和党建引领的思想宣贯提高个人国家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动员合伙人发挥特色优势按照契约精神开展公益服务,提高社区服务品质,满足多元化需求;合伙人通过社区公益服务能更好的提高自身形象,赢得居民信任,实现传统商业向社区商业新消费的转型;合伙人模式强调对各类特殊人才、特殊技艺的激发与培育,有利于实现社区领袖培养和社区自组织培育。

(三)坚持公益初心,创新角色定位

   1.政府角色定位   “社区合伙人”模式能为政府权力渗透、资源动员及机制整合提供平台。各类组织在此模式中获得合法性身份、生存资源及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角色为监督管理者、政策引导者、倡导者、研究者。政府要监督管理社区的合伙人机制,确保合伙的合法性、可行性、和一定的公益性;政府要出台政策或试点鼓励合伙人模式运营,给予合伙人必要的支持,确保机制在发展中走向成熟;政府要落实社区治理的文件要求,在保证方向的同时倡导探索实践,营造社区治理的创新氛围;政府要加强实地调研和政策研究确保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新模式的普及化寻找依据。

   2.社区角色定位   “社区合伙人”模式中,社区是核心枢纽角色,一方面社区是模式的倡导者,另一方面社区也是模式的践行者和受益者。社区在此模式中角色体验多元敏感,总体来说社区具有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合作者、关系协调者等角色。在社区治理中,社区要与合伙人一同为社区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或支持公益事业;社区要广泛链接社区资源并吸纳为“社区合伙人”,为社区公益服务做好组织准备;社区要与合伙人及居民广泛交流合作,掌握合伙人资源优势和居民具体需求特点,做好服务的宏观规划;社区要积极协调居民与合伙人之间的关系,确保商业运营下的公益本质不动摇。

    3.合伙人角色定位   “社区合伙人”模式中,合伙人可以是个人、家庭、组织,可以是非盈利性质的直接公益主体,也可以是有公益理念的商业主体。概括来说,合伙人在此模式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合作者。合伙人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直接或间接提供社区公益服务;需要对社区发展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需要与社区和居民一道为营造美好社区同向发力。合伙人如果是商家、公司等,就应该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管;个体合伙人则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四)坚持底线红线,恪守基本原则

     1.思想上坚持公益理念不动摇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核心亮点之一就是吸纳包括商业主体在内的各类资源主体,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社区服务,在思想理念上超越了公益服务政府兜底的传统逻辑。商业理念和商业手法的引入,难免会引发公益服务商业化的信任危机,因此,社区从一开始建立合伙人准入机制的时候,就始终强调坚持公益理念不动摇、公益手法多样化、公益效益多元化。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合伙人要接受政府、社区、居民的三重监督,以确保合伙人公益本质的不可动摇。

     2.经济上确保公益资金再循环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允许市场化收费或低价收费,所得收入弥补成本后的结余不得变为商业利润进行分配,盈余纳入社区基金池滚动支持社区公益事业,或直接用于开展具体的社区公益服务。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合伙人财务监督机制确保公益资金的再循环。

    3.制度上恪守法律法规与伦理   “社区合伙人”模式中,多重角色在共同发挥作用,即有政府角色、又有企业商业角色还有社区公益服务角色,因此该模式的运营涉及到交叉型的法律法规与伦理约束,在此过程中,社区作为合伙人的核心枢纽,要积极召开联席会议,广泛了解各合伙人具体情况和现实要求,在多元融合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合情的开展针对性服务。合伙人要坚守公益伦理:倡导关怀弱势群体;倡导利他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道主义精神。

   4.路径上严禁公有资产私利化   社区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方便基层群众生活的重要纽带,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区资产的所有权属于街道、社区居委会集体所有,管理权属社区居委会。一般情况下,社区资产管理遵循的是“使用权不变、受益权不变、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其经营性和服务性资产纳入街道办事处预算外收入管理,用于社区建设、社区办公支出、居委会干部补贴和社区工作补贴等。需要明确的是,在“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中,合伙人可以免费使用社区资产,但合伙人必须按照约定有计划的开展公益服务,或者社区向合伙人市场化收费,但所得收益只能全部用于支持和发展社区公益事业,不得进行分配和留作他用,更不得直接私利化社区资产的经营收益。

   5.效益上探索公益效益最大化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探索公益效益的最大化,此模式倡导“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对合伙人的单位属性不做强制性要求,注重的是合伙人是否能够坚持公益理念,提供公益服务。该模式认为:每个“合伙人”本身所掌握的资源都相对特殊,在回应和平衡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中,要着力发挥自身资源的独到价值,社会效益与合伙人经济追求的结合点就是放大公益效益的支撑点,合伙人要发挥专业优势以及汇聚更多的力量参与,相应形成杠杆力,以获得社会效益与合伙人自身发展的双赢,为社区公益服务的良性、深层次、可持续运作打好基石。

(五)坚持服务人民,优化合作价值

    1.精准服务居民   社区服务精准化是当前社区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即由过去粗放型、指令式的社区服务模式转向集约型、精细化的社区服务模式。当前郫都区在社区服务精准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社区服务需求识别不够精确、社区服务规划制定不够精心、社区服务内容供给不够精准等问题。“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强调,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方面,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允许和鼓励“合伙人”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良性竞争,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效率,打破社区服务只能由政府来生产和提供的思维定式,构建有效的社区服务主体协同机制。

   2.深化组织培育

   (1)内生型社会组织培育   内生型社会组织是在满足社区居民自我需求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产生的,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应运而生的,不仅易为社区居民接受,也易与街道和居委会构建政社互动的治理关系。“社区合伙人”模式注重激发动员社区骨干力量合伙,以在社区维稳、弱势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居民矛盾调解、社区卫生整治、各类便民服务、各类知识宣讲等方面为社区治理做贡献。“社区公益合伙人”模式倡导引导居民参与和延伸辖区公益服务活动,不断深化院落自治管理和创新社区服务的内涵,在辖区内发展壮大更多本土社会组织,以为社区减负找到载体,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多元化的治理机制。

   (2)政府引导型社会组织培育   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社区可以利用空间优势开展组织孵化,为辖区内外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小额补助、能力建设、战略规划等服务,协助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社区合伙人”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社会组织培育,能够有效促进流动型社区的社会融合。

  (3)市场型组织和个人培育    每个社区都存在着各类市场型商业资源,“社区公益合伙人”强调,社区要成为“精明的买主”,既要减少治理成本,又要实现最大化的服务供给能力。商业组织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提供部分公共产品,尤其针对那些宣称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本身具有迫切的社会服务要求,与该类型企业达成合伙关系不仅可以优化社区公益服务,更能进一步培育商业企业的公益理念。社区中不乏有公益意识的个人,以个人合伙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一方面赋予了商业个人公益服务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社区服务的成本开支,有利于培养社区公益骨干,营造社区公益文化。

    3.多元协同发展

  “社区合伙人”模式,以市场化手法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资源主体活力,有利于实现社区治理的6个方面协同发展。

    人力资本的发展。指的是提高在社区中的个人水平而开展的行动。如合伙人通过社会服务、教育、培训和领导能力发展而提高社区成员的技能或知识。

   社会资本的发展。指的是提高个人之间的网络联系、信任、协同和为了相互利益的合作而开展的行动。如合伙高校与社区团体落实志愿者服务,合伙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开展扶贫帮困,合伙居民骨干建言献策共同制定解决类似交通、安全等社区问题的方案。

    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指的是提高休闲以及开放空间而开展的行动。如辖区合伙企业赞助“可食地景”、党员志愿者团队协助社区党员之家打造、合伙幼儿园、敬老院助力友好型社区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指的是以商品和服务,以及资本如何在社区内、社区之间以及更广泛范围之间流通和流动的各种行为方式。如合伙便民服务商家和个人低偿收费进社区、合伙企业智慧产品体验进社区、社区商业新场景打造等。

   组织结构的建设。指的是提高社区机构,包括公共服务机构、非盈利机构和私有部门机构的活动领域、深度、领导力和相互关系而开展的行动。如合伙社工机构提供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机会、合伙公益组织的孵化培育、合伙居民骨干的能力提升等。

   政治力量的发展。指的是提高在社区内外行使一种正当的和有成效的发言权的能力而开展的行动。如,合伙交警队、消防队等弘扬党政重要思想和最新工作要求,合伙辖区企事业单位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传、合伙居民骨干表达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等。

(郫都区社治委)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