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泉呐 海哥 转自:北斗工社 2018-08-19
一
“吐列毛杜”又称为“吐列毛都”,意为“大杈树”。由于从东、西哲里木沟、坤都冷沟、海林沟、阿贵沟流出的河水汇入主流霍林河,从而使位于霍林河河谷平原的这个小镇地形似伸开的手掌,既如五指,又如五杈树,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吐列毛杜镇”。在镇政府北约1公里处有一对座古城——吐列毛杜古城。
古城坐落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杜镇北约1公里。地处于大兴安岭东侧,霍林河北岸。背依小山,东接大兴安岭余脉和松嫩平原,西靠大兴安岭南干群山。霍林河从古城西而来,至古城南1公里与西南流来的坤都冷河汇合后流向东方。霍林河两岸对持,山间形成霍林河河谷平原。这里是沟通内蒙古高原与松嫩平原的交通要道,为临潢路与东北路泰州的分界,在金北部防御线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在那远处静静流淌的霍林河

有特色的保护标志
二
1978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原哲里木博物馆的同志,对吐列毛杜古城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在之后的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又进行了复查。2013年,吐列毛杜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列毛杜古城远景
吐列毛杜古城分为东西两座,相距160米。西城较大,东城较小。西古城坐落在北山脚下,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90米,周长近2400米。东、南城墙中部各开一座城门,外有瓮城。瓮城呈马蹄形。城墙均为夯筑,残高1.5~2米,宽15米。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墙外侧筑有马面,四面墙体筑有31座马面,间距平均70米。城墙外侧有护城壕。

吐列毛都古城西城平面图
城内现为耕地,建有住宅,但是地表上的建筑布局依稀可见。在西古城内偏南部一组建筑基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这组建筑基址可分为13处,最南边的一处建筑基址四周建有围墙,呈正方形、边长40米。墙内靠北侧有一大型呈长方形的建筑台基,长30米,宽10米。其周围散落有许多半砖残瓦片等。城址中部有一围墙,呈长方形,长160米、宽80米。其中布满大坑。坑内堆积均为风淤黑土,十分坚固,没有遗物,疑是粮仓。城址西南角、西部、北部都有一些建筑遗址。西城址内建筑基址不多,说明居民少。

吐列毛都西古城城墙远景
东古城在西古城的东侧,地势平坦。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20米,周长1430米。北城墙偏东设有一城门并有方形瓮城。东城墙正中开一城门,无瓮城。东城无角楼马面。城墙外侧有护城壕。城墙残高近1米,宽4米。东古城内建筑布局规整,建筑址之间有砂石铺成的宽约6米街道。在呈方形建筑址间也有一些圆形基址。经发掘发现圆形基址中间都有灶址,疑为毡帐基址。

吐列毛都西古城墙夯层
吐列毛杜东、西古城址内采集遗物丰富,有陶片、瓷片、石器、铁器、铜钱等,根据采集遗物来断定其年代为金代。


古城采集遗物
三
关于吐列毛杜古城的属性、性质等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其属于金代界壕防御体系的重要军事重镇古城。在金代,霍林河是泰州和临潢路的界河。吐列毛都古城一带应属于泰州,军事上归于东北招讨司管辖。金界壕在吐列毛杜西7公里处的东白音乌兰跨过霍林河,转向西南。沿线每隔二三十公里便有一座周长约千米的古城,并配有边堡。其中吐列毛杜的古城规模最大,地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金代初期东北路的军事重镇。只不过重兵把守、壁垒森严的金代界壕防御体系,最终未能挡住彪悍的蒙古骑兵,昔日兴盛繁华的吐列毛杜古城也走完了它兴盛一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