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嵩县介绍的《陆浑故城》,把汉陆浑故城和秦汉新城故城混为一谈,转录如下:
“陆浑故城位于伊河与凤阳河交汇处的田湖镇古城村,前临伊河水,背靠马虎山,乾隆嵩县志有“陆浑故城今古城村,县东北四十里”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伊水》记载更为清晰:“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涓水即今天流经古城村的凤阳河,发源于露宝寨山,古称封尧水。(评论:洛阳考古研究院在伊川鸣皋徐阳陆浑戎墓地西侧,发现了两汉陆浑故城遗址,勘探发掘确认,流经南留徐阳的河流,即是水经注中记述的涓水。并不是田湖西的凤阳河。)
秦朝时期,陆浑设邑,西汉惠帝四年(前191)设置陆浑县,隶属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改属弘农郡,东汉、魏、到西晋一直为陆浑县县城,当时古城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口众多,西晋泰始七年(271)一场特大暴雨,伊河洪水泛滥成灾,将城池淹掉一半,县城迁往陆浑村,改名为伏流县。东魏年间(535~556)又在古城改置北陆浑县县城。(评论:西汉惠帝四年(前191)设置新城县,隶属河南郡,汉陆浑县设县时间尚无明确史料。田湖置陆浑县县城是在东魏。)
高都故城高都故城即今嵩县老城,是城关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伊河与高都河交汇处。高都河发源于天池山。(评论:高都故城遗址在伊阙口南的郭寨、马营一带,在《战国策》中有明确记载。)
明周南太史王守诚编撰的今存最早《嵩县志》“城池考”曰:(嵩县城)“前襟伊水,后拥高都,左控陆浑之险,右据三涂之固,诚三河奥区也。考之城池故址,广袤二十里,旧志以为嬴秦所建,新城之治即此(评论:此处说的是伊川新城故城,并非嵩县城。),李泰《括地志》以为高都城是也”。
清乾隆年间,时任嵩县知县康基渊编《嵩县志沿革》卷中载:“秦分郡县,置新城于高都,属三川郡”。《卷十城垣》中有“县城、即韩高都城,秦置新城,旧志云:故址广袤二十里,两汉晋魏因秦之旧(评论:此处说的是伊川新城故城,并非嵩县城。)并置陆浑。”公元前221年,高都城改作新城县城,隋时为伊州治所((评论:出处不明。)),金时期作为嵩州州治,明降嵩州为嵩县至1967年,治所一直在高都故城。
南陆浑故城
南陆浑故城位于嵩县田湖镇陆浑村伊河与焦涧河交汇处,地处洛阳通往南部山区的咽喉要冲,东临伊河,北接焦涧川,西、南两方为连绵不绝的陆浑岭,著名的陆浑水库大坝就是依托故城南的陆浑关而建,北距洛阳市区60余公里,南距嵩县县城15公里,故城因陆浑戎得名,是伏流县、陆浑县城故址。陆浑戎自公元前638年迁入伊河中、上游后,便在今田湖镇陆浑村建立陆浑戎子国。((评论:南留城故城是两汉陆浑故城,《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伊水》都明确记载新城是故蛮子国,与嵩县田湖的陆浑城无关。))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伐陆浑戎,问鼎中原;公元前525年,晋国以祭祀三涂山为名,派大军一举剿灭陆浑戎。陆浑戎亡国后,其国君流亡至楚国”((评论:楚庄王伐陆浑戎,观兵周疆,是在伊川新城故城故蛮子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