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诗词协会己亥端午诗声联欢活动纪实
水畔网行 2019-06-25 0 943

       离骚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今朝吾辈过端午,吟诗抒怀敬先贤。

       每年6月的端午节前后,海内外华人都要举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活动。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朽诗篇,已经化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6月24日,悉尼冷雨霏霏,气温寒凉。艾士菲(Ashfield)图书馆内的一间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热气腾腾,悉尼诗词协会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年端午诗声联欢活动。出席联欢活动的有诗词协会老会长乔尚明先生、陈炳均先生,现任会长王曼妮女士、副会长汪学善、尹锋、张青和李振国先生,诗词协会顾问卢元、丘云庵、柳復起、周干全、黎汝清、丁继开和林观贤先生。悉尼雨轩诗社顾问、诗人、评论家蒋行迈先生等应邀出席。诗词协会会员和部分诗词爱好者参加了联欢活动。

       
      

      上午十时许,端午诗声联欢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是诗词协会副会长李振国先生

       诗词协会会长王曼妮女士首先致辞。她说,非常感谢大家踊跃出席今天的聚会。“端午节”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王会长简略地回顾了诗人节的来历,她指出:“七十多年前,中国文化界有识之士,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得到广大文化人士的热烈拥护。作为诗词协会的我们,今年依旧在端午纪念屈原的日子里,继续用《端午诗声》来纪念诗人节,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诗词文化,让我们诗会进一步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和学习园地。”

       她接着介绍说,今天我们共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经典的诵读,有趣的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让大家记住我们自己的节日,中国诗人的节日,记住我们的《端午诗声》,年年活动,年年纪念,形成惯例,形成品牌,形成区别于其他社团的,只有自己标志性特色的节日活动。

       年逾八旬的诗词协会前任会长乔尚明先生和陈炳均先生先后发表即席讲话。他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充分肯定了现任班子的工作,希望诗词协会后继有人,越办越兴旺!

       

      两位老会长讲话后,诗友们开始表演联欢节目。

      陈炳均先生率先演唱何非凡的凡腔《情僧偷到潇湘馆》

      

       中国剧种繁多,有许多剧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明末清初的粤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由昆腔南移珠江三角洲,历经多代文人融合当地木鱼、龙舟等民谣,发展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剧种,产生了上千种小曲儿。艺人创作了多种演绎唱腔:如星腔,马腔,薛腔,凡腔等等。陈炳均先生声情并茂地演唱,使大家欣赏到凡腔的韵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柏梁体。它既能激发众人的诗思才华,也有一定的竞争性,具有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特点。

      接着, 副会长汪学善先生领衔填写并解读柏梁体诗荟。这是我们诗会的传统节目。

       然后,联欢活动进入南腔北调咏诗词环节。诗友们先后诵读了千古名作《橘颂》、《阳关三迭》、《木兰辞》和本会诗友的作品

       汪学善先生朗诵屈原的《橘颂》

      《橘颂》是屈原创作的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模拟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汪学善先生采用传统的读法,不借助任何腔调,而是在诵读时把握好长短高低、轻重快慢和顿挫。长短高低是按平上去入四声的特性去读出字音,轻重快慢是就全篇的节奏作安排,顿是稍作停顿,偷换气;挫是气之转折;如高亢之气转换成柔和之气。汪老师抑扬顿挫的独特诵读加上他那带粤语口音的国语,听起来既引人深思,又让人忍俊不禁。

       林观贤先生用粤语朗诵了诗词协会部分诗友的端午作品。

       

       他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王曼妮、卢元、乔尚明和他本人的端午诗作,增添了诗友自创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韵味。

       黄冠英先生吟唱《阳关三迭》。

      《阳关三迭》,是一首古琴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黄冠英先生简单介绍了他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与存疑。在吟唱中,他使用的乐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这种乐器叫”洞箫“又称”尺八“,按闽南”南音社的说法,标准洞箫应为长一尺八寸,且有”十目九节“即10个结节之内共有9段节桐。他用的这支是”十目九节“但长两尺三,只符合半数,音詷也不太准确。据说是他姑丈的遗物,内有漂洋过海、30年凄美爱情的传奇故事。

      王曼妮女士和李振国先生双声合作咏诵《木兰辞》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王曼妮用地道粤语,李振国用标准国语,一个音域宽广,柔意绵绵;一个嗓音高昂、铿锵有力,两人激昂柔情、配合默契,给大家演绎了一场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

     丁继开先生笛子独奏《千年铁树开了花》

      对《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歌曲,老一辈的人恐怕是人人皆知。铁树开花是一种很罕见的事,它寓意着吉祥和瑞兆。丁继开先生选择独奏这首名曲,无疑是向人们传递一种人蓬勃奋进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人文情怀。千年铁树开了花——实属不易。尤为有趣的是丁继开先生的笛子用了50余年,笛管上有一些裂缝,他用不干胶黏上,继续使用至今,也确属不易,可列为古董级宝贝了。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是反映生命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知名书法家、诗会理事陈世豪先生现场表演左右手书法

       只见他铺纸洒墨,握笔挥毫,先是用右手抒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用左手抒写出王维的《栾家濑》。现场围观的诗友们无不啧啧称奇。大家在书法家遒劲的笔锋中,欣赏了力与美的碰撞,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了华夏文化的魅力。

      他的两幅书法作品献给诗会作为现场活动抽奖的一等奖礼品。

      副会长 张青先生 演唱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张青情真意切的演唱把人们带入到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意境中。

      活动现场穿插了诗词名句抢答和抽奖环节,气氛活跃。

      参加这次己亥端午诗声活动的诗友们,或唱、或吟、或诵、或答。从他们那激情豪迈、深沉婉转的表演中, 一个个品性独特、充满神韵的诗人形象跃然眼前;一段段字字珠玑、婉转动听的天籁旋律萦绕耳畔;一幅幅风起云涌、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展;一篇篇精彩连连、跌宕起伏的瑰丽诗章绕人心间。通过这些跳跃的文字和音符,大家无不感受到延绵不断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历史演变中诗词力量的坚韧,感悟岁月流淌中文学素养的沁香!

      端午诗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新书发布与赠书

      诗词协会理事刘成凤先生个人诗集《秋和亭吟草》出版发布并向诗友赠书

       王曼妮会长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她代表大家对刘成凤先生出版《秋和亭吟草》表示热烈的祝贺。她介绍说,刘成凤先生毕生从事社会教育工作。退休移居悉尼后,即加入本会,与诗友们一道,追寻传统文化,寄兴古典诗词,勤吟不辍,诗作甚丰。学养才情,跃然纸上。他低调务实尽心诗会。现担任本会理事,诗词培训班讲师。《秋和亭吟草》是作者移居悉尼后的新作,结集诗词近五百余首,诗中时文雅兴,节令志庆,旅迹题图,尽现作者心路行踪,家国情怀。柔情豪气,时置句外。乡愁幽绪,隐约行间。睹物怀人,感人肺腑。迭词妙对,俯首可拾。值得大家珍藏和品读。

       王会长指出:诗会把诗友新书发布,纳入诗人节活动项目,这是首次,目的有二: 其一,显示诗会重视和鼓励本会会员能枳极出版个人诗集,因为诗集出版显示诗会的生命力,不光是作者个人成果也是诗会的成果。其二,充实诗人节活动诗词主题特色,把诗人节活动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具体行为成果紧密的结合起来。今天,刘成凤先生向诗会诗友捐赠近百本《秋和亭吟草》,既为诗人节献礼,也为《己亥端午诗声》活动增添花絮!

       接着,新书作者刘成凤先生激动地发表感言。他介绍了自己几十年追寻中华传统文化和读诗写作的心路历程,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刘成凤先生向诗会赠书。

       曾任诗词协会副会长的柳复起先生当场赋七律一首,祝贺刘成凤先生诗集《秋和亭吟草》发布,诗曰:

       端午诗坛盛事宣,秋和吟草耀华笺。

       楚辞千古悲怆句,雪港今朝锦绣篇。

       宋韵唐风相继发,中华瑰宝善传研。

       粽香酒美文风茂,柳叟欢心贺卓贤。

      一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背后总有许多人的默默奉献。为了这次活动,黄永胜理事捐助了所有的奖品和纪念品(一等奖除外),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向诗会无偿捐助活动奖品礼品了。此外,他还出资为诗会购买扩音器材、话筒、耳麦等。为售卖诗会诗刊,他精心设计制作了诗刊售货架。诗会的每次大活动,大家都轻装而来,而他年过七十,却要带着沉重的机器和书刊。我们要感谢黄永胜先生为诗会的默默奉献和付出的无私大爱!

       任劳任怨、大爱无私的黄永胜先生在会场服务。

       还有许多人为这场活动辛勤付出。这不,当天早上,一些热心诗会工作的诗友冒着寒凉,早早来到现场,进行会场布置。

       

      悉尼诗词协会不愧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自2005年创会以来,精品荟萃,人才辈出。14年来出版诗词选集三卷,诗刊57期,个人诗集众多,同时也不乏海内外刊物及微刊上获奖的诗作。有的诗友初入诗会时,连平水韵都不懂,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努力习作,现在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付晋生先生就是一例。他加入诗会的时间不长,2018年参加首届“竹韵杯”华人诗词大赛,在公开征集的17,392首诗词中,他的诗作《秦良玉将军赞》脱颖而出,排列入围奖第一名(共32名)。往日辛劳施教有方,明朝定会诗韵悠扬。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甘于奉献的老师,才会有诗会今天的兴旺。

      李振国先生代表诗会对多年来含辛茹苦为普及中华诗词文化、教授诗词写作和指导新人成长的老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对为诗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悉尼诗词协会2019年己亥端午诗声活动在一片团结、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