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函谷钩沉】三诗翁阐释近体诗韵部的使用和标注 
乐天蓝鹰 2018-10-04 0 156
IP属地: 浙江省杭州市

【乐天谷诗苑】三诗翁阐释近体诗韵部的使用和标注 

2012-05-12 19:59:11  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241272244782/


三诗翁阐释近体诗韵部的使用和标注 

☆ 2012-05-04 20:01:31 陈立棣 写道:

  振扬兄诗情勃发。不仅作品丰盈,并且关心时政,佳作迭出。诗作富有时代情结。

  建议兄的诗题后省去用韵说明。因为这不合惯例,您看各种诗词刊物发表诗词,都无注明是用了平水韵还是诗韵新编等。也是多余之举。识者从您诗作中能看出您是否合韵;一般读者读兄之诗只欣赏您诗的意境和语言,不会留意您押什么韵。您说是吗?

☆ 2012-05-5 沈振扬 写道:

  诗词界的一位前辈在看了我向他请教的诗作后告诉我:“用平水韵作近体诗可以不注明用什么韵,这是诗词界的惯例。用新韵作近体诗最好注明用什么韵,否则人家会按惯例理解,以为你不合韵。”我接受了这位前辈的意见,在诗题后面都注明了用什么韵。我觉得现代人写近体诗不能老抱住平水韵不放,毕竟是六百年前的东西,与现代音韵已经有很大不同了。新韵中我是很推颂“诗韵新编”的,觉得它比较成熟,使用的人也多,在诗题后注明“诗韵新编”也算是强调一下我用韵的立场吧!谢谢立棣兄的指教!

☆ 2012-05-05 12:55:20 陈立棣 写道:

振扬兄:

  大概诗界的老前辈都习惯于平水韵,评价别人的诗作总是拿平水韵做标尺。所以谁如了用新韵,就要求注明。谢谢您来函告知。

  我一直主张现代人写诗应该用新韵。道理很简单:现代人写诗现代人看。六百年前的语音到现在毕竟有些变化。而且我还怀疑平水韵在当时也未必合乎科学。如那个“该死十三元”古人都对它头疼。如林逋的“占尽风情向小园”和“暗香浮动月黄昏”中园字和昏字,我们读来总觉得别扭不顺口。平水韵分了一百零六个韵部,而现代汉语总共只有三十六个韵母。如果都单独设一个韵部,也只有三十六个韵。平水韵中上平声一东二冬读音声调完全相同,为什么我们还要把它区分开成两个韵部。

  兄爱用《诗韵新编》我十分赞同。我也爱用《诗韵新编》。第一《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某些韵的合并感到不习惯。如“东”、“庚”合一。第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从分类学上看已经没有了,但从语言实践上看还是存在的。如:“国、福、德、出”等一类常用字,发音都很短促。如用它去跟别的平声字押韵,则很不顺耳。第三前鼻韵母痕(in)和后鼻韵母庚(ing)按编者意思可以通押。《诗韵新编》十六个韵部添上这一个通押减少了写诗的难度。

☆  2012-05-05 15:51:43 沈振扬 写道:

  我非常赞同立棣兄的观点。

☆ 2012-5-6 15:12 赵峥嵘 写道:

  与韵部有关问题的鄙见

  我认为两位说的都有理。

  陈老师的说法针对诗词界专业人士而言。他们一看就知道你的诗用的是什么韵部,所以,标注韵部是多此一举。

  沈老师的说法是从普及立场出发,有利于初学者或业余爱好者学习和交流,也便于有些老诗人教正别人的作品。像我这种缺乏基础一知半解的爱好者就希望作者标明韵部,和诗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查阅所标注的韵部。我曾经写过一首《腊梅》小诗,韵脚分别是“八”、“发”(花发)、“拔”(凑巧都是古入声今平声)。有位朋友指出该诗是押入声韵,那么第三句末用仄声字“玉”不当,应改用平声字。显然,他是以《平水韵》或《诗韵新编》作标准的。实际上我用的韵部是【中华新韵·一麻】,是平声韵。所以,对于某些场合标注韵部有利于阅读、交流、指正。

  对于平仄、用韵问题,我曾经感到很晕。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如下认识:

  (1)保持原汁原味。近体诗在唐朝时发展到顶峰,后来,尽管语音发展变化,人们还是沿用当时的老标准,使用那个时代的韵部(如流传至今的宋代刘渊根据前人韵书归并修订而成的《平水韵》),古汉语基础好的人还是喜欢用古语吟咏,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中的词句和典故。似乎这样才符合正统近体诗的要求。记得中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朗读古诗时,许多字读音接近方言音(可能就是古语音),听起来很谐和,很有韵味。如果用普通话读,有些即使是唐诗名句,听起来也有些拗口。但是,对于缺乏古汉语基础的人要欣赏“古董”进而模仿“古董”就困难了。在实践中,我觉得用浙江方言读唐诗比普通话效果好,谐和,韵味也会好些。

  (2)基本按《平水韵》,但有所突破。如毛主席、鲁迅先生等名人有时就采用邻韵通押等法。

  (3)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中华诗词学会倡导,《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归纳整理的《中华新韵》就是代表。她完完全全以普通话四声为基础,跟《新华字典》注音、声调完全一样,不再辨别入声字。这对没有掌握古四声的广大诗词初学者来说,学写格律诗就方便多了。

  (4)留“尾巴”的改革。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则是依照《中华新韵》归纳现代汉语为18个韵部编写而成。该韵书虽以普通话为基础,但仍保留着入声。实际上,许多古入声字,普通话读起来根本就不像入声,跟有的平声字读音是完全一样的。例如:“一” (古入)和“衣”普通话读起来完全一样(都是阴平),“八”(古入)和“巴”普通话读起来完全一样(都是阴平),“石”(古入)和“时”普通话读起来完全一样(都是阳平)……既然使用普通话,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相同发音/声调的字登入另册呢?因为诗界许多人还有用入声写作/诵读旧体诗的习惯。确实,用普通话诵读一些含有入声韵的旧体诗很不谐和。所以,保留着入声的《诗韵新编》受到诗界许多人欢迎。

  (5)多轨平行。即让各种韵部多轨平行,让人们各取所需,自由选择。这样方便高节奏的现代人学习写作近体诗,有利于在现代条件下繁荣近体诗。

  我因基础差,写诗不限定韵书,而是根据内容写出草稿后,再按较接近的韵部对照修改。所以,上面提到的三种韵书都用,而且一般都标注韵部。这样做除了利于朋友间交流外,对于自己加强韵部记忆有好处,同时可放松羁绊,避免以律防意。

  以上是鄙人一孔之见,请师长们批评指正。


(2018-10-3辑于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热门评论
写下评论...